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为全面了解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实际状况,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的新机制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研。截至2025年6月,课题组共向职业院校教师发放问卷4459份,回收有效问卷4002份,调研覆盖全国29个省份,涵盖农林牧渔、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19个专业大类。
调研显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已取得一定成效。
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较强,政策驱动效应显著。在内部动机方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居首位,占比87.1%;“提升教学能力”和“提升科研成果应用”分别占85.1%和82%。外部动机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响应产教融合政策号召”占比分别为84.1%和81.7%,体现出明显的政策导向和质量意识。
教学合作持续推进,实习实践成效较好。教师参与教学合作的比例为69.4%,高于科研合作的55.9%。从合作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占55.9%,地方国企占28.4%,其他类型企业如集体企业、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央企等共同参与,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合作格局。
学校为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提供了相应保障,包括保留企业实践期间的校内待遇、减轻教学与科研工作量以及在职称晋升中予以考虑,相关支持措施的均值评分均超过4分。企业方面也积极提供便利与支持,均值达4.22分。教师普遍认同校企合作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院整体发展,均值分别为4.21分和4.18分。教师在协调沟通、问题处理及合作关系维护方面也表现出较强能力,均值在3.89—3.97分之间。
然而,校企合作育人仍面临诸多挑战。
教师企业实践经历普遍不足,45.9%的教师无企业工作背景,30.6%未参与过企业合作教学,仅有25.2%的教师具备12个月以上企业全职经历。教师科研及技术转化能力较弱,34%的教师认为难以提供实质性技术支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尚未实现。
专业建设合作仍有欠缺,校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及毕业设计指导等环节的合作评分均低于3.5分,显示合作深度不足。科创服务方面,教师指导专利申请及企业员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均值分别为2.36分和2.9分,科研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
合作中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交互型障碍(均值3.76分),如企业支持不足和沟通机制缺失;管理型障碍(均值3.6分),如学校缺乏专门管理机构、校院协同不足;利益型障碍(均值3.32分),如教师工作负担重、回报不明显。此外,激励与保障体系尚不完善,23.46%的教师认为参与合作未带来明显收益,49%的教师反映合作与教学科研存在冲突。企业资金与资源投入缺乏长效机制,仅46.1%的教师获得过企业项目或资金支持,认为央企发挥引领作用的比例仅为9.6%,持续合作面临现实困难。
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全面合作,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路径。
强化政府主导职责,完善校企合作政策设计。应加强跨部门协同,明确中央与地方职责,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长期合作,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制,增强企业合作意愿。
推动教师评价改革,提升综合育人能力。职业院校应提高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践在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中的权重,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实习指导、技术研发与员工培训。企业需要开放资源,共建平台与基地,探索校企教师双向互聘。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多元支持体系。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明确时间、考核与保障措施,将实践成果纳入发展性评价,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同时保障教师待遇,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以分级分类支持推动教师全面参与合作。
破解多维合作障碍,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职业院校须创新办学机制,确立校企双主体育人,共同制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实训标准。企业应完善双导师制度,明确导师职责,探索多元合作模式。科研机构与社会组织可在产业创新、教学改革、人才预测与技能标准优化等方面提供支持,为专业与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此外,要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兼顾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各方利益,推动政策有效落地。
(作者张丽系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黄小珏系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2023年度重大招标项目“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新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VJA230009)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16版
作者:张 丽 黄小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