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童上学才三周
小编的血压已经上去了
娃:双脚离地,聪明的大脑占领高地
爹妈:推门一看,差点背过气
作业基础
姿势就不基础
边写边玩、一心二用
这还能专心学习??
骂完孩子冷静下来
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突然顿悟
当年没有一顿揍是白挨的
(图源:AI生成)
最近
有“邪修秘籍”横空出世
竟为咱们和娃平反了
称“一心二用”反而能提升专注力
有家长觉得有效果:
也有家长质疑:
《人民日报》也参与了讨论:
这些方法
是“邪修秘籍”还是“智商税”?
到底有没有
提升专注力的好办法?
01
脚踩橡皮筋、手搓感官石
是邪修还是智商税?
有博主称
如果孩子写作业/背书拖沓、不专心
而采用“一心二用”的办法
能将专注力
从 10%提升至 95%
一、手脚并用型:
手写作业,脚蹬皮筋
7岁女孩小敏,平时手在写作业,脚却在转拖鞋。
写着写着,咦?拖鞋不见了!
于是,她开始光着脚丫够拖鞋,够不着?钻桌子底下找。
至于作业,此时已经抛在了脑后。
有博主称,家有同款娃,在她写作业时,可以让无处安放的脚去踩弹力带/软球(如图),孩子能更专注。
真OR假?专家说→
对于部分孩子来说,有短时提升专注力的效果。
这是因为,脚踩弹力带/软球这一动作,可提供本体感觉输入,帮助身体找到平衡,部分孩子会更放松、坐得住。
反例:尝试后“翻车”了
小敏妈妈尝试让她一边脚踩皮筋,一边写作业。不过,小敏感觉“忙不过来”,踩皮筋时常常忘了手里的作业,更难集中注意力。
医生提醒:
循证医学证据仅来自小样本与实践经验,仅为短时辅助策略,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医生并不推荐。
二、手口并用型:
手在搓,嘴在说
娃背书困难,坐不住,背着背着还经常走神?
在社交平台上,有博主分享称,让孩子一边背书一边搓感官石,对提升记忆力大有帮助。
真OR假?专家说→
有点效果!但不适用于所有人。
其实,这是通过手指对不同纹理的揉搓、按压所带来的触觉刺激,激活大脑的感觉皮层。
这种重复动作和盘串、转笔等行为作用类似。
对于部分人来说,可能帮助转移注意力,减少焦虑和烦躁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专注力。
对于容易分心或有注意力缺陷的人,感官石通过触觉刺激帮助他们减少抖腿、拔头发等行为,间接支持任务持续。
反例:玩上瘾的也不少:
有的孩子手搓感官石上瘾,专心致志地手搓感官石,把正事给忘了。
医生提醒:
感官石也可能成为新的干扰源,导致孩子无法专注于正事。
问
到底什么是专注力?
专注力,是持续关注某一事物或活动的能力。
不同气质特点的孩子,因大脑神经中枢的发育度和遗传性的差异 ,专注程度会明显不同。
提升专注力的方法
众说纷纭
哪些是“坑”,
哪些有效?
重点来了
02
这些专注力的坑
你踩了几个?
严厉管教,
能培养孩子专注力?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专注是不努力,只要严厉管教就能改善。
错得离谱!
严厉惩罚与高压力教养与更差的注意力与情绪调节相关,想提升专注力可采用明确指令、任务切分与正向强化等积极养育策略。
明确的指令:
清晰明确的指令,方便儿童轻松抓住重点。
错误:别磨蹭,写作业去!(x)
正确:
看电视20分钟时间已经到了,立即关掉电视,现在是完成作业的时间。(√)
任务切分:
将一个复杂的任务进行分解,分解成一个个小而具体的任务。
错误:去做作业去!(x)
正确:
先做第一课语文预习,然后完成第五页数学口算。(√)
正向强化:
遇到孩子的正确行为,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及时准确给予正向反馈。
错误:你做的不错!(x)
正确:
你今天语文作业字写得非常工整;朗读课文不仅流利还很有感情。(√)
运动太累,
影响孩子专注力?
一些家长以为,运动会影响专注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大错特错!
有研究表明,规律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能提升觉醒水平和情绪调节,可改善执行功能(如启动任务、抑制冲动、工作记忆等方面),为学习型专注打好基础。
单靠刷题或反复要求“坐住、专心”,往往收益有限,会对孩子带来更强的挫败感。
孩子看视频很专心,
是专注力好吗?
孩子能持续数小时看动画片,本质上是一种低能耗的被动注意状态,与需要主动调控的学习型专注存在神经机制的本质差异。
脑科学研究揭示:
较长的娱乐性屏幕时长与睡眠不足、活动减少和较差的注意表现相关。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学龄儿童娱乐性屏幕≤1–2小时/天,优先保证睡眠与运动;避免睡前1小时使用。
03
小妙招提升短期专注力
方法简单又好玩
1.做作业前先尽情“板沙”;
荡秋千、玩滑梯:
能有效满足孩子前庭需求,让孩子在需要安静时更容易坐得住。
向动物学习:
乌龟爬、大象爬、螃蟹横走、毛毛虫匍匐前进等都可以调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是极好的本体觉输入之一。
推拉重物:
推行李箱、购物袋,这种深度肌肉挤压活动能提供强烈本体觉输入,让身体回归稳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游戏往往也属于有氧运动范畴。
有氧运动能够通过多种生理机制优化大脑功能,包括增加脑部血氧供应、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减轻压力反应以及改善睡眠质量,从而从神经生理层面增强认知控制与专注力。
2.给桌子做个大扫除:
(注意看!桌上的葡萄,每一个都被娃赋予了灵魂)
减少视觉干扰:
杂乱的桌面会分散注意力,大脑需额外精力处理无关信息。清理后,视野更清晰,大脑能更专注当前任务。
增强心理掌控感:
整洁的环境传递积极心理暗示,让人感觉“能掌控空间,也能掌控任务”,减少畏难情绪,更易专注。
3.当小老师把题目讲出来:
Q:
为什么只有学生上课睡着,
没有老师上课讲睡着的?
这是因为输出的方式学习。
想要成功将知识输出,大脑需要经过输入—整理—输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才能在大脑中内化,构建新神经元和形成新的神经网络,把知识牢牢装在大脑里,内化成我们的能力。
温馨提示(家长必看)
文中提及的所有办法均为日常专注力支持的一些建议,仅为辅助疗法,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如果孩子连续6个月以上,在家里、学校或者更多场景出现专注力无法集中的情况,需尽早到武汉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专业评估和对症的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