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正处于焦虑的漩涡:学业的高压,同学的紧张竞争,父母不自觉的期待,自己又不会排解情绪释放压力,一步失败步步失败。其实,凡事越急于求成,就越焦虑,身心就会越失序。
焦虑的恶性循环
一位15岁男孩的妈妈找到我院心理专家肖强主任时,正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陷入焦虑,忧心忡忡,烦躁不安。
▲肖主任诊室
据妈妈讲述,儿子聪明敏感,却对考试、社交感到极度恐惧,考前频繁腹痛、失眠,随后发展到拒绝走进校门。
男孩因此落下了许多功课,妈妈心急如焚,也尝试了很多方式,想帮助孩子快些好起来。比如带男孩定期检查身体;经常提醒男孩按时睡觉;“安慰”男孩勇敢点, 不要怕,让他在考试时千万别紧张。
可男孩的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剧了!最后孩子因焦虑休学在家,吃了一段时间药,却没有见到明显好转,日子过得昼夜颠倒,整日待在房间。
这也让妈妈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是个称职的母亲。直到这份情绪慢慢地影响到生活,她开始出现,失眠,头疼等问题。
“医生,我什么都试过了,为什么孩子还是好不起来?!”这句话的背后,是孩子持续的焦虑症状,更是一位母亲深陷焦虑却无能为力的痛苦。
肖主任介入后,解释道:“家长的焦虑,有时会是孩子康复路上最沉重的枷锁。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家长先冷静下来,切断这个恶性循环。”
孩子焦虑时,家长为什么急不得?
很多家长以为“我越急,越能让孩子快点好”,却不知道家长的焦虑会成为孩子的“第二重压力”,让焦虑症状雪上加霜。
肖强主任科普,家长要清楚以下3点:
1. 孩子的情绪感知力比你想的强,焦虑会“传染”
儿童青少年的大脑杏仁核(情绪中枢)发育更活跃,对家长的情绪变化异常敏感。你皱眉头、提高声音、反复催促,哪怕没说“我焦虑”,孩子也能感受到“妈妈/爸爸现在很紧张”。
家长的焦虑,会放大孩子的恐惧和自我否定,让他更难走出焦虑。
2. “急着解决”会剥夺孩子的“抗焦虑能力”,越帮越忙
很多家长急着替孩子摆平问题,孩子怕同学笑,就去跟老师说“别让同学笑我家孩子”;孩子不敢发言,就跟老师说 “别叫我家孩子回答问题”。
看似帮孩子避开了麻烦,实则让孩子失去了“自己面对小挫折”的机会。
3. “急着否定”会堵死孩子的“情绪出口”,越骂越封闭
孩子说“我怕上学”“我不敢发言”,家长急着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你就是矫情”,其实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你的感受是错的,你不该这么想”。
可情绪不会因为“被否定”就消失,反而会积压在孩子心里。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拒绝沟通或家庭的沟通模式已陷入僵局,冲突持续升级,并且明显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学业和社交,这已超出一般“成长烦恼”的范畴,可能预示着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杭州复旦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采用“心理评估-家庭治疗-个体咨询-父母指导”的多维度干预模式,旨在打破无效的互动循环,修复情感连接,为家庭提供科学专业的支持,助力孩子度过这场成长的疾风骤雨。
这3个雷区,家长千万不能踩!
基于大量临床案例,肖强主任总结了焦虑孩子家长最容易陷入的三大“雷区”🔽
雷区一:过度关注与提醒
错误做法:事无巨细地提醒、预测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试图帮孩子规避所有风险。
负面影响:不断强化孩子的危险感知,剥夺了他自己学习处理焦虑的机会。
正确做法:“正常化”处理。将焦虑视为一种普通的情绪,如“哦,有点紧张是正常的”,然后减少谈论,将注意力转移到具体的事务或轻松的活动中。
雷区二:急于安慰和否定,堵住了情绪的出口
错误做法:孩子一说“我怕”,立刻回应“别怕!”“这有什么好怕的!”
负面影响:这等于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是不应该存在的。”孩子会觉得不被理解,只好把情绪压抑下去,导致内心压力更大。
正确做法:共情与接纳。先说“我知道你现在感到很害怕/担心”,让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情绪被接纳后,才会像洪水般缓缓退去,而不是被堵在那里越发高涨。
雷区三:忽视自身情绪管理,成为焦虑的传染源
错误做法: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自己的焦虑、失眠和情绪崩溃。
负面影响:家长自身的情绪崩溃会直接点燃孩子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正确做法:家长先自救。寻找自己的减压方式(运动、倾诉、兴趣爱好),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请记住:你好了,孩子才会好。照顾好自己,不是自私,而是康复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
面对焦虑的孩子,家长的“不急”比任何方法都更有力量。这份“不急”,来自于理解、接纳,更来自于在需要时,有勇气携手专业的力量。放下焦虑,本身就是治疗的开始。
肖强主任强调,焦虑障碍的成因复杂,往往涉及生理、心理、环境多重因素。当家长尝试调整后仍感无力,或孩子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且必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