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我最爱的老师”“蒋妈妈”……这是北京市盲人学校学生对该校数学教师兼班主任蒋莉发自内心的称呼。“能够得到学生深切的依恋,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不过是‘用心’二字。”在日复一日的用心陪伴和引导中,她成为视障生世界里的一道光,用爱照亮他们的世界。
用爱破除学生的心防
帮助学生融入校园生活
能够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是每个教师的梦想。蒋莉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满腔热情,要多花心思,多用心了解、观察自己的学生,才能学会用恰当的爱去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要管理好班级,就必须对全班每个学生有透彻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蒋莉知道视障生对陌生环境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就在新生刚入学时利用课余和班会时间,带着新生反复熟悉校园环境,从教室到卫生间,从食堂到操场,每处道路上都留下师生的欢声笑语。她还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探索校园,引导新生快速融入校园生活中。
“蒋老师是我认识的第一位老师,她热情、善良、细心又有智慧。”学生星星回忆道,“我刚入学时哪都找不到,感到既迷茫又害怕。蒋老师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安慰、鼓励我,还握着我的手说‘别害怕,在学校里,我就是你的眼睛!’”这句话极大安慰了无助的星星,让她对校园生活充满期待。
蒋莉在工作中发现,一些视障生的家长在孩子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往往认为“需要多挣钱给孩子”“能够照顾孩子一辈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却疏于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上的关注。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学生进入学校后很容易不适应,有的每天闹脾气,有的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针对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成因,蒋莉从基本生活技能培养入手,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学会照顾自己起居、整理宿舍,并开展叠被子比赛、穿衣服比赛、宿舍卫生评比等班级系列生活技能比拼,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竞赛中收获自信。她还将学生阶段性的进步整理成电子信息发给家长,和家长共同讨论自理能力对于视障生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家长适当放手,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管理来自福利院的学生,是盲校教师面对的另一项棘手挑战,因为这些孩子从小缺少家庭关爱,不轻易信任他人。蒋莉选择用爱破除学生的心防。她花费大量时间和他们相处,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状况、寄养家庭情况,收集信息后制作档案袋,记录下学生的背景及阶段性变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引导。在她耐心细致的呵护下,学生们心里的坚冰慢慢融化,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
开展丰富班级活动
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由于视力的局限性,视障生无法通过观察来模仿成年人的正确行为,只能通过声音、盲点收集信息。为做好视障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蒋莉在班级里通过讲述有声故事告诉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用班级歌曲愉悦学生的心灵,带着学生在图书馆阅读盲文图书和资料,开展主题班会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办法……此外,她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行为教育:举办的《知党恩 感党恩》主题活动获评海淀区中小学优秀主题班会评选活动二等奖,论文《小纸团“变形记”》获得全国优质教育成果(主题班会)一等奖。
蒋莉把“养成教育”做成一门课程:每学期都在班内开展各种评比活动——比纪律、比学习、比成绩、比卫生、比手工,做到周周有评比、月月有总结,并将评出的文明标兵、文明小组张贴到板报上。丰富的班级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回忆起求学生涯,毕业生小雅评价蒋莉把班级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蒋老师鼓励我们组建班委会,协助她管理班级,锻炼了我们的综合能力。每当我们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活动时,她都会指导我们组织排练、演讲。在她的指导下,活动总能办得十分出色。”
“蒋老师就是我们的妈妈,学习上帮助我们,生活上照顾我们。”五年级学生小旭形容班级就像一个家,“我爱我的家,我爱蒋老师!”
班主任不仅要做好班级管理,还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做好家校社共育工作。信任、尊重家长,听取家长意见,是蒋莉与家长交流时的一条原则。当学生思想行为出现波动时,她会及时联系家长,以谈心的方式交流,理解家长的难处,而不是把学生的问题简单转嫁给家长。她对孩子的爱心,赢得家长对她的信任和支持。
小杰曾经学习能力很弱,上三年级了还不会摸读盲文,他和妈妈一度沮丧得都想放弃学习。但蒋莉没有放弃他,还找到小杰妈妈劝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只要小杰每天有进步,坚持就有意义。”“相信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只要和自己比就好啦。”蒋莉并不只是口头安慰家长,她每天上课都要求小杰认真听讲,并给他布置作业,“哪怕只写上一两行数字都可以。”只要小杰交上作业,蒋莉就奖励他喜欢的小贴画。就这样,小杰按照蒋莉的要求练习,妈妈在一旁给他打气。渐渐地,他不再抵触数学,还学会写盲文,甚至会做加减法了。
蒋莉的付出也收获了学生的爱戴,小杰动情地说:“在看不见的世界里,蒋老师就是我世界里的那道光!”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