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这几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备受大家关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情绪化。
要么脾气很大很叛逆,要么就闷闷不乐封闭自己。
很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一探究竟。
可他们紧闭的心门,始终不愿为任何人打开。
到底怎么做,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一些心理研究者认为:
孩子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往往是他心理状态的外显。
如果孩子常说这4句话,可能不是故意气你,而是在释放求救信号。
无论问什么
都是“随便、都可以、无所谓”
心理咨询师@徐慢慢,接待过一家三口。
咨询室里,爸爸妈妈说个不停,孩子却默不作声。
实在被问急了,孩子才说一句:“我随便,都可以。”
“你看看,像个闷葫芦似的,问他啥都是随便!”妈妈气呼呼地说。
随着后续了解,咨询师发现,在这个家里,妈妈“做得太多”,爸爸“做得太好”。
孩子的吃喝拉撒,玩耍学习,妈妈没有不管的,甚至穿哪双袜子都妈妈说了算;
至于上什么兴趣班,和谁交朋友,去哪读高中这类大事,则由爸爸全权负责。
也就是说,孩子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即便有,也被爸妈各种理由拒绝。
久而久之,孩子的口头禅便成了“随便、都可以、无所谓”。
更糟糕的是,孩子整个人看起来很蔫,还有了自闭倾向。
爸妈无数次歇斯底里地问:“你到底想怎么样?”
但孩子就像丢了魂似的,回答不出个一二三来。
这家人的相处模式,让我想起最近网上热议的“假性民主”。
很多父母,看似民主地征求孩子意见,其实是变相地施加控制。
比如,他们问你想吃啥,你说想吃汉堡。
但为了让你吃排骨米饭,他们就一个劲儿地否定你的选择。
说汉堡不健康啦,排骨米饭更好吃啦之类的,直到你乖乖听从他们的建议。
表面上征求孩子意见,实际上就是绕了个弯地通知孩子他们的决定。
当孩子被父母一次次安排,他就渐渐丧失了自己的看法与行动力。
美国心理学协会发布过一项调查:
超过76%的青少年表示,因父母过度干涉而产生焦虑情绪;
其中42%的孩子成年后长期存在自我否定、缺乏独立决策能力的问题。
管得太宽,看得太紧,父母自己很累,也剥夺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勇气。
孩子嘴上说着“无所谓”,内心呼唤的,却是:请把选择权,还给我。
碰上一点问题
就急着承认“都是我不好”
生活中,有两类孩子,面对同样的问题,做出的反应却是截然不同。
比如搞砸了事情,遭遇了挫折,有的孩子会马上反思,找出问题各个击破;
但有的孩子却过度反思,认定“都是我不好”,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前者愈挫愈勇、不断尝试,后者自暴自弃、胆小怕事。
为什么孩子会如此不同?
究其根本,就像作家阿兰·波德顿说的:
“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父母对他的评价。”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定义自己,孩子是通过父母来确认自我价值的。
若是父母在孩子出错后,一味指责、批评,给孩子负面评价;
孩子就会认定,出了问题都是他自己的错,都是他不对。
时间久了,这种自我否定会让一个人配得感极低。
看到过一个故事,十分痛心。
一个叫凉子的女孩,在妈妈的指责中长大,内心非常自卑。
长大后,但凡出什么岔子,她都忙着往自己身上揽。
租房的热水器坏了,她向室友道歉“都是我不好”;
办公室饮水机没水了,她满脸歉意地说“都是我不好”;
就连结婚后,遭受丈夫殴打,她也觉得是自己不够好……
而别人呢,一看她如此,往往就更加轻视、怠慢她。
就这样,凉子在“全是错”的生活里,痛苦又无助地活着。
世界上,没有一个法官比自我更严苛,也没有一种痛苦比自我否定更痛苦。
不想孩子活在这种痛苦中,父母就不要只是批判,要多鼓励多赞美。
孩子失败了,就一起帮他找原因,想办法;
孩子成功了,就痛快地夸奖他,欣赏他。
用积极能量滋养孩子的心,他才会成长为“很好的人”。
明明遇到麻烦
还只说“我很好,没关系”
前几天刷剧,看到一个情节。
《故乡,别来无恙》中,女孩吴芸被室友锁在门外。
就在她不知所措之际,忽然接到妈妈的视频电话。
按理说,她该立刻向妈妈求助。
但她却故作轻松,强挤出笑脸,谎称自己正要出门吃大餐。
为了骗过妈妈,她又去饭店点了好几个菜,摆拍了一下。
看到这,我不免想到很多孩子,对父母向来是报喜不报忧。
哪怕自己处境艰难,也不会向外求助,直到彻底崩溃,才瞒不下去了。
还看过一个案例。
男孩小帅,读初中后去了寄宿学校,每周给家里去个电话。
回回都是说“我很好,不用担心”,父母也就没再多想。
可半年后,学校忽然联系家里把他接回去,说是有明显的抑郁倾向。
他父母一听,怎么也不信,但事实就是,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
经过反复调查沟通,父母这才知道孩子在宿舍被孤立,学习也跟不上。
那他为什么不告诉爸妈呢?
原因就在于,在小帅很小的时候向父母求助时,听到最多的就是“你要独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再就是一些“软弱无能”的评价。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
一个人出现一些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不想把孩子推入无助的境地,就要从小鼓励他向外借力。
每天和孩子谈谈心,问问他的困惑,包容他的胆怯。
拿出实际行动,切实地帮到孩子,让他知道:
父母,是他永远的依靠,值得全然信赖。
总是爱撒谎
问急了就会说“信不信由你”
心理学家塔尔瓦,做过一个“说谎实验”。
他找来一批孩子,分成两组,进行不同的管教模式。
对第一组孩子,如果犯错,就口头批评一下,引导他们纠正错误;
对第二组孩子,一旦犯错,就坚决地实施严厉的惩罚制度。
结果,第二组孩子,为了避免惩罚开始撒谎,有的甚至成了“谎话精”。
你家有没有爱撒谎的小孩?你有没有考虑过孩子说谎的动机是什么?
作家东野圭吾说:
“人之所以会撒谎,是为了隐藏内心的脆弱,保护那些不可取代的东西,逃避那些挣脱不了的痛苦。”
从表面看,孩子撒谎好像是品质问题,但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
每个说谎的孩子,都有他的害怕与担忧。
要么怕父母责备,要么怕承担后果,要么怕被人讨厌……
正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孩子才会谎话连篇。
博主@郑爸爸,从事教育行业多年,他就曾感慨:
不要把说谎当作一个道德问题,它是孩子使用的一种不怎么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
说谎肯定不对,但不要只从表面上要求孩子诚实,还得从心理层面找更有效的办法。
首先,你要给孩子吃颗定心丸:我们都会站在你这边,帮你一起打败问题。
其次,你要告诉孩子,谁都会犯错,没必要撒谎,坦诚做自己,爱你的人会永远包容你。
最后,要让孩子明白,谎话说得越多,漏洞就越多,会让自己陷入更多的麻烦,得不偿失。
一定要相信,没有生下来就喜欢说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