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度国考报名已经开始,本次计划招录约3.81万人,比去年的3.97万人少了约1600人,这也是近八年来国考招录规模首次出现下降。
从2019年招录1.45万人开始,国考规模原本逐年增加,到2025年已达到3.97万人。而2026年的招录人数回调,打破了近年来持续扩大的趋势。
在报名启动当天,“国考没岗、报国无门”话题登上热搜,不少考生反映可报考岗位寥寥。许多本科生发现,去年仅需本科学历即可报考的岗位,今年却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众多考生在筛选岗位后感叹:“准备了很久的国考今天就结束了”“选岗即结束”。
甚至有网友调侃称自己最终仅符合“东北虎豹管理局”的报考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国考的门槛又抬高了,有30多个岗位悄悄提高了学历要求,以前本科生还能试试的岗位,现在开始明确只招研究生了。这让本来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国考,对本科生来说更不友好了。岗位选择变少,竞争的人却一点没少,本科生想“上岸”无疑是难上加难。
这些岗位,本科生不能报了?
2026年国考中,虽然整体来看要求本科学历的岗位比例反而上升了,占到了73.30%,比去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但仔细看一些具体岗位,学历门槛其实是在悄悄抬高。比如,明确要求“研究生及以上”的岗位占比是9.17%,比去年略低一点,可不少职位现在直接标明“仅限硕士研究生”。
对比一下去年的职位表就能发现,像海事局、银行分行、海关系统及边防检查总站这些部门里,有30多个岗位以前本科生还能报,现在都改要研究生了。这些岗位很多是一级主任科员、一级行政执法员、一级警长这样的基层职位。受影响比较大的专业集中在经济金融、会计、计算机这些热门方向。
比如,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和北京市分行的一些一级主任科员岗位,去年还写着“仅限本科”,今年就变成了“仅限硕士研究生”。这种变化说明,虽然本科生机会总量没少,但好岗位的门槛确实在往上走。
“铁饭碗”越来越难上岸了
国考岗位的调整和学历要求的变化,让很多本科生明显感觉到考公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原来面向本科生的公务员岗位,如今更多倾向招收研究生。这一变化的背后,一方面是就业市场对高学历人才的偏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毕业生对稳定工作的强烈向往。
数据显示,接近七成的应届生在找工作时更倾向于选择体制内岗位,其中超过四成的人目标是国企。这种“求稳”的心态使得国企招聘竞争持续加剧,意向进入国有企业、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应届生比例进一步上升👇
同时,高校中“本研倒挂”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全国已有44所“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超过本科生。生源结构的变化,让本就热门的体制内岗位竞争更加激烈。
滑动浏览
随着高学历人才规模的扩大,公务员、事业编和国企这些本科生青睐的稳定岗位,普遍提高了学历门槛。例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某下属公司在2025/2026校园招聘中明确只招研究生,而在2024年时还没有这样的硬性学历规定。
学历,依旧是梦想“敲门砖”
国考中,本科生面临的竞争压力正不断加大,但学历依然是求职时重要的“敲门砖”。事实上,国家公务员考试明显向高学历人才倾斜,2026年国考公告已明确将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报考年龄放宽至43周岁以下,显示出对高学历群体的政策优待。
就业压力持续存在,报考人数保持高位,使得学历“内卷”在公考领域成为普遍现象。部分基层岗位甚至将硕士研究生设为基本门槛,这既反映了人才素质的提升,也凸显出就业市场的竞争强度。
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24年和2025年应届生规模分别达到1179万与1222万,多重因素叠加进一步推升了国考热度,学历作为职场“敲门砖”的作用愈发突出。
另一方面,高校“考研热”仍在延续。多所院校的考研率和录取人数近年呈现增长态势,例如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等高校考研率持续上升,反映出毕业生通过提升学历增强竞争力的普遍心态。
总体来看,学历在职业选择中的影响力依然显著,它不仅关乎个人能否叩开理想职业的大门,也深刻影响着大众的教育路径与职业规划,促使社会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
对此,你怎么看?
01
02
03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