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座谈会在商务印书馆召开。与会嘉宾由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师、中学生、大学生构成,围绕语文特级教师王俊鸣的新书《唐诗通解一百首》,以“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科学化与专业化”为主题,针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及其教学难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专业化,王俊鸣的阅读教学思想和以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法等话题展开座谈。据悉,王俊鸣的《唐诗通解一百首》纳入“语文教师小丛书”出版,该书为语文课如何通过语言学习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真正的语言建构,必须深入到语言内部
新教材中古诗词的篇目有所增加,但古诗词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古诗词教学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具有什么功能?王俊鸣说:“目前教学存在两种普遍现象,一是旁征博引,专题研究,浮光掠影。一种是读读背背,草草了事。有的老师要求学生连注解都一字不落的背诵下来。这种非科学化与非专业化,还引发了两种异常的现象:一般人不怎么敢对数理化的教学发表意见,而似乎五行八作的人就都敢来对语文教学指手画脚;另一方面,学生缺了数理化的课,一般要‘补’一下,而语文课,别说缺了一两节,就是缺一周两周,似乎也没有‘补’的必要。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不感到尴尬,甚至悲哀。效率问题,事关重大。”
《唐诗通解一百首》的写作背景,与王俊鸣多年教学实践和思考密切相关,他说:“我一直在倡导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与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因为这关乎至关重要的效率问题。语文自独立成为学科以来,一直被其实践的低效率所困扰。为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叶圣陶与夏丏尊两位前辈明确指出,其低效的原因就在于不科学,并编辑《国文百八课》为教材,试图探索出一条科学之路。可惜因时代原因,这个试验无果而终。此后,学界一直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努力。我撰写《唐诗通解一百首》的初衷,就是想探索一条道路,一种方式,让古诗词教学不再是浮光掠影,不再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而切实发挥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这条道路科学化,专业化,其具体操作就是通解语言。”

王老师说:“要实现真正的‘语言建构’,从古诗词阅读的方面说,必须深入到语言内部,词法、句法、章法,修辞手段,逻辑结构,切实懂了,并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发挥作用了——能把书读明白了,就算是切实‘建构’起来了。有人反对这样做,而主张靠‘多读’‘感悟’来把书读明白。就一般的情形来说,‘多读’当然有用。有人没上过语文课也能克服难点把书读明白,但这只是少数人广种薄收的结果。就多数人而言,广种未必能够薄收。”王老师引用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中的观点说明这个道理:“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遭,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这一种‘有所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
王老师说:“语言建构需要科学,思维提升需要科学,审美鉴赏的基础也是科学,文化传承的前提还是科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解语言之路就是科学之路,也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化之路。逻辑思维的发展只能在有一定难度的思维过程中才能实现。就解读难度来说,文言文比白话文难,而古诗词又比一般文言文难,所以解读古诗词是提升思维能力极好的途径,不但能训练逻辑思维,还能培养形象思维。”
“学生对语文课是有所期待的”
特级教师、北京西城区教师研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周京昱说:“王俊鸣老师的努力让我们反思语文课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就考试来讲,语文是母语,学生学与不学,只要认真也能拿90到100多分。但是,我们语文课要考虑的事学生的高端需求,学生需要得120到130多分,甚至140分以上。因此学生真正的需求是90分以上的那三四十分,就这高端需求,其他的需求不大。王俊鸣老师的思想让我们思考语文课的一个很大的意义,就是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思维精神的培养,学生在这个上是有期待的,别看是语文,未来可能就会为学生研究芯片之类的提供非常重要的思维支撑。这种思维上的训练对一生来讲是有好处的,让学生明白我跟着老师学,不光是几篇课文,他让我自己能读书,自己能写作了,语文老师的尊严就有了。语文课要有魅力,要吸引人,不能把学生看的太幼稚。王俊鸣老师的课的魅力就是训练学生做语言的福尔摩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觉得思维是有魅力的。我跟着老师想或者我自己想,在老师的点拨下,我觉得我个人的思维水平是得到增长的,语文课的一个很大的意义。”结合王俊鸣的另一本著作《文章读法》,周京昱说:“《文章读法》是一个方法论性质的著作,而这本《唐诗通解一百首》是方法下具体文体的深耕,这两本书配合起来,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形态。《唐诗通解一百首》为我们中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了一种范式,对于我们来讲,它是超越了过去很多书籍的。”

王俊鸣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此后毕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很多成为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特级教师管然荣说:“《唐诗通解一百首》的字里行间里面包含了对学生学、老师教的一种方法的启迪,这种良苦的用心,这是作为一个老教师他才能倾注在里面。所以这背后不仅仅是科学认知的问题,还是有师者的仁心。那一看到这个东西,我就想要把它用我的经验,用我的智慧解读出来,分析出来,让学生读了,让青年老师读了,就能得到一种特有的一种启迪、启发。我觉得这一点这是一个价值仍然是不可估量的。”

“语文教师小丛书”策划李节介绍,《唐诗通解一百首》纳入“语文教师小丛书”出版,是经过充分论证的。与其他唐诗选本或名家注本相比较,《唐诗通解一百首》具有的鲜明的教学法特色,共选了104首经典唐诗,其中有不少是语文教材的篇目,适合教师备课,也适合中学生自读,同样适合唐诗爱好者研读。从每首唐诗语言本身解读唐诗,其中贯穿了作者多年总结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作品内在规律总结归纳的,对提升思维、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极大作用。她说:“‘语文教师小丛书’以‘大家经典小书,语文教师常备’为选书标准,精选中国本土学术大家和当代学者的专业著作,涵盖语文教学相关的广泛的知识领域,注重知识的专业性、经典性和实用性。丛书的编纂出版是开放的,目前已经出版了26种,还有10余种在编,预计2026年将出到40种,切实助力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

所有的结论都来自对语言的解读
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何文刚引用自己备课和教学的具体例子说:“王先生有鲜明的方法论自觉。他将传统的互文观念提升为一种系统性的‘文章诸因互解’的解读方法,并贯穿于全书。他认为,尤其是律诗的颔联、颈联,其上下句在意义上常常是互相补充、互相阐发的,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例如,《恨别》中的‘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如果割裂看,似乎只是说‘因为思家,所以清宵立于月下;因为忆弟,所以白日眠于看云时’。但王先生运用“互解”法指出,这两句诗意是交融的:‘思家’与‘忆弟’之情交织难分,导致诗人内心烦乱,无论是‘清宵’还是‘白日’,无论是‘步月’还是‘看云’,他都处于一种‘立’也难安、‘眠’也不宁的失常状态。这样就生动刻画了诗人日夜不宁、坐卧皆非的烦乱心绪,避免了简单化、机械化的理解。这种互解法,精准地抓住了古典诗歌内在的肌理与文法。”

人大附中语文教师邓梦芳说:“王老师主张‘读书要讲理’,这个‘理’,既包括文理,也包括事理与情理。坚持从文本语言出发,拒绝脱离诗句的过度引申,这对于引领学生进行规范、严谨、科学的文本分析,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她以学生读《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为例,之前主要关注诗中的意象内涵,而王俊鸣老师的分析则提示她,应理清人与环境描写的内在关系,此联的枯寂苦寒正是表现表弟亲情的可贵。她说:“当学生明白这是在用‘黄叶树’的意象来烘托‘白头人’的处境与心境时,他们不仅读懂了诗句,更学会了如何解读类似的意象组合。这种分析,让我们看到诗句在整体中的功能与价值,更让我明白了诗性与理性并存的重要性。”

北京十二中语文教师季虹中学生时就是王俊鸣老师的学生,从北师大毕业后回母校做语文教师,她说自己从教二十年,仍乐学钻研,不懈实践,致力于传承王老师“为了使学生更聪明”的教学思想。她说:“初入职时,我曾抱怨学生只会死记,多讲仍不能记时,王老师细说汉字‘隰则有畔’之‘隰’字——太阳下晾晒丝线,滴水在低洼之地。阜部偏旁与高低升降有关,知晓让学生‘知其然,更当知其所以然’的学理。”遇到困惑时,她用王俊鸣老师教的道理独立思索,自作判断,她说:“道理需要深思而阐发之,谬解需要面对而辩正之,并把这一探究实践过程迁移到课堂上,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如《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外、前’方位名词作动词,王湾登高所见去往异乡的路很远,从北固山延伸到看不见的远方,过往的船只在江面上前行。《春望》中的因果复合句,因感伤时局,见春花落泪;因痛心离散,闻鸟叫心惊。在《唐诗通解一百首》的指导下,进行了从词义、句法、章法三层通解语言,从而迈出鉴赏唐诗的第一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读书的智慧。”

人大附中丰台学校的语文教师金亚以《登金陵凤凰台》为例谈道:“过去讲到‘凤凰台’,我可能会简单地将凤凰理解为高洁的象征。但王老师在书中开篇就点明:凤凰在封建时代是祥瑞之鸟,象征王朝的兴衰。这一解读瞬间打通了全诗的脉络,让学生理解到怀古诗的根本在于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不回避难点,不盲从旧说,从文本与历史语境中寻找真义。”她认为,贯穿王俊鸣阅读思想的“以文解文、以事解文、以理解文、以情解文”等方法,也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解读路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语文教师金晓说:“读了《唐诗通解一百首》,许多的通解例诗深刻地在我的脑海。《将进酒》从诗本身的内容和口吻来判断谁是主人,由此可见,呼人牵马取裘以换酒,不是做客者应有的意见和语气。《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夜是故乡明’并非是说露水从今夜里即将变白,但月亮缺还是故乡的才最光明,从事实于情理讲,强调的是露的变化和月的相似。《喜见外弟又言别》中‘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中,王老师指出,问和称是上下互文,兄弟二人尚未成年就十年离乱,山水久隔后相逢,因恍若相识而既问对方又主动介绍自己,跟着王老师的思路,我才体味出这诗中人物急于和对方亲近的心情,相认后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参加座谈的中学生、大学生,对《唐诗通解一百首》在语言学习上和思维能力上的启发非常认可。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一学生王中仁说:“这本书能够有效地解决我们中学生在阅读诗词的时候遇到的两个典型困难,第一个是难以理解句子的结构或者词语用法。第二就是容易望文生义,想当然的就把诗词理解成了与原文相悖的。”人大附中早培部九年级的杨贻然同学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唐诗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疏通字义与对于主旨的的浅层感受——知道“大漠孤烟直”很壮阔,却不去想直直升起的烟是狼烟,还是大漠上独特的旋风卷起的沙烟;能背诵“气蒸云梦泽”,却不思考这恢宏景象之下,涌动的是孟浩然怎样的仕途抱负。”读了《唐诗通解一百首》,引领她开启了一场重新探索唐诗的旅程。她在阅读本书中意识到“通解”是“解其文、解其典、解其人其世”。她说:“王老师的分析让我明白,通解,只有穿透字面本来意义,才能真正理解唐诗的厚重与巧妙。”北京十二中的鹿鸣同学说:“《唐诗通解一百首》不像以往的注解书那样,满是晦涩的术语,反而像一位坐在身边的长者,用我们中学生能听懂的话,把诗句里的故事情感一点点讲的明明白白,读这本通解说仿佛能身临其境,体会到诗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人大附中丰台学校的霍佳依同学说:“学习杜甫的《登高》时分析过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里蕴含的八重悲。我看到的是一个在命运重压下痛苦漂泊的老人,但是读了《唐诗通解一百首》后,我看到了更深刻的一层。王老师指出,这首诗不仅是悲更是悲壮,‘独登台’的动作不仅仅是因为漂泊多病而被迫为之,更是一种主动的登临。这让我明白伟大的诗歌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人类共通的苦难,更在于它展现了人在苦难面前可以拥有的高度和尊严。”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的尹瀚同学说,阅读《唐诗通解一百首》帮助他意识到,读古诗文、理解古诗遇到的根本问题“语言的帐幕”,而这给他带来了思维和本专业学习的巨大启发,他说:“读外文史书不能用汉语的想法去理解外语,就像不能拿今日汉语去理解古汉语一样。”


每日一书
《论犯罪与刑罚》

每日一词
《古代汉语词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