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小R,三十出头,来自西北偏远省份,目前还在做博后,收入不算差,但留校的可能性看起来并不乐观。回顾他这三十年,我一直认为是一个励志故事,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并不是一条轻松、也不一定是“值得”的道路。
和许多80、9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家庭条件普通,从小到大只有“好好读书”这一条路可选。小R本科就读于双非高校,但他是那种真正努力、三观很正的人。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好,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表现一直稳定优秀。然而考研发挥一般,研究生继续在双非就读。
研究生阶段,他依然刻苦,也确实取得了看得见的成绩:发表了几篇中英文论文。在他的起点背景中,这已经是绝对的优异水平。虽然如今有些名校学生早在本科阶段就能发CNS等顶刊,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本硕双非却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易。
凭借硕士阶段的成果,小R成功进入一所中游985读博士,导师在业内也算有影响力。博士期间,他继续努力,也发表了一些文章,还通过CSC项目到欧洲联合培养。遗憾的是,尽管文章数量不算少,但缺少真正“能代表自己”的大作。这使得博士毕业后寻找高校教职变得非常困难。回到西北或许有机会,但经过十多年在更广阔的地方生活、学习,再回去,又谈何甘心?于是他选择继续做博后,希望再冲一冲。
然而目前学术竞争极为激烈。博后阶段如要进入985、211高校,往往需要两三篇顶刊。但他所在的研究方向全国一年产出的顶刊本就不多,这些成果大多集中在院士或准院士团队手中。没有顶刊,即便中了青年基金,在高校体系内争取稳定教职依然十分困难,更不用说,还有大量海外归国的年轻博士,履历更亮。
如果选择去普通高校,三年后很多非“92高校”也取消安家费了。平台一般、资源有限,加上快到35岁,实际收入可能也并不高,有些地方到手工资甚至只有五六千,生活压力不小。
转企业也不容易。如果研究方向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甚至连进入的门槛都难跨,更别提后来是否还能建立团队、延续路线了。
所以,问题并不是小R不够努力,而是这个时代的学术道路,本身门槛高、竞争强、运气多、回报不一定成正比。学术从来不是纯靠勤奋就能换来稳定的行业。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现在的社会与十年前、二十年前已经不同,机会和可能性远比一条学术道路要广。拥有过去十几年奋斗积累下的能力和底气,无论走向哪里,都不会失去前进的力量。努力是财富,不是枷锁。
体制内不是避风港,也同样压力不小,薪资也谈不上优渥。与其困在一条难以前行的路径上,不如早点看看世界的其他侧面。世界很大,一个愿意努力的人,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