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李明新:北京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北京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委员会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国家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特级校长,正高级、特级教师。
北京小学:
1949年由北京市委亲自组建,是唯一以首都“北京”命名的公立寄宿制小学,现形成“一体两翼、一校多址”办学格局,为首都基础教育窗口学校。学校坚守基础教育本真,以“慢养、顺养、牧养、素养、调养”的“五养”理念为指引,在个性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上独具特色。其寄宿教育以“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健康自强”的“四自”为宗旨,实现从“寄养”到“教养”的转变,形成寄宿教育品牌。同时,学校倡导建设良好教育生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打造“实与活”教学文化,创造“四季课程”体系(北京市课程改革品牌项目),并通过“课程、课堂、课间、课业”改革总结“减负提质”经验。
□ 口述:北京小学校长 李明新
□ 整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北京小学与共和国同龄、与伟大首都同名,1955年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少年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的拍摄地,影片主题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所承载的新中国少年儿童精神风貌,始终是我们办学的精神底色。如今,面对教育领域“学生累、家长卷”的现状,如何让新时代的孩子依然能幸福地“荡起双桨”,成为我不断思考的命题。经过多年实践,我提出“慢养、顺养、牧养、素养、调养”的“五养”教育理念,希望通过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守护每个孩子的成长。
慢养:顺时生长,戒骄戒躁
“五养”第一要义是“慢养”。教育不是工业生产,不能追求“快文化”,而更像农业耕种,需要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20多年前,我研读叶圣陶、张志公等教育前辈的文集时,便深刻认同“教育如农业”的理念——我们和家长、老师、学生共同组成的教育系统,本质上是在“耕种人生”,绝不能揠苗助长、过度“施肥”。
在实践中,“慢养”的核心是更新评价观念。过去,不少学校和家长执着于“人人争当第一”,可一个班级里,能成为第一的终究是少数,这种评价方式只会让多数孩子陷入挫败。于是,我们提出“不比成绩比成长、不比分数比进步、不比他人比自己、不比高分比标准”的评价准则,这里的“标准”就是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科基本要求,是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努力达到的基础目标。
针对班级评价,我们也摒弃了“竞争优秀班集体”的单一模式。我们鼓励班级走“特色发展”之路,比如体育特色、专注公益劳动,深耕艺术领域,每个班都能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自信。此外,我们还研发了专属的学生评价手册,成为北京市教委批准的试点学校;针对幼小衔接阶段的“抢跑”问题,我们开发“花蕾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幼小适应过程,更引导教师和家长调整心态,为教育留足“孕育”的时间与空间。
顺养:因材施教,舒展个性
“顺养”是“五养”的第二维度。“顺”绝非溺爱纵容,而是“顺天性、讲人性、尊个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儿童天生拥有学习能力与创造力,他们热爱游戏、渴望挑战、充满幻想,这些宝贵的特质不该被磨灭。同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潜能、成长速度、成熟时期各不相同,教育必须尊重这种差异。
我们对“因材施教”进行了新时代的探索:不再只盯着学习成绩与能力,而是立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深切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状态、道德品质都会影响其成长,五育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基于此,我们提出“识才、辩才、育才”的三维理念,从发现学生的特质,到辨别其发展方向,再到精准培养,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能得到舒展。
年度荣誉奖是“顺养”的生动实践。这项坚持了15年的评选,不看成绩与证书,只看学生的真实事迹与精神品质。每年1月,三至五年级学生需亲笔撰写申报书,一至二年级学生可在家长协助下整理材料。在表彰大会上,我总会强调“坚持就是成长、坚持就是进步、坚持就是成功”——这正是当下少年儿童最需要的品质。我们会邀请多年前获奖、如今持续深耕领域的校友回校颁奖:曾是学校金帆合唱团成员的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带着对音乐的坚持重返校园;当年航模组的学生,如今投身高科技领域……他们的故事,比任何奖状都更能激励学弟学妹。
牧养:搭台赋能,激发活力
“牧养”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成长资源,激发其成长主体性,就像草原牧人引导牛羊寻找肥美的水草。2012年,我们推出“四季课程”,打破“两学期加寒暑假”的传统节奏,结合北京四季分明的地理优势,将学习进程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阶段,融合基础学科、综合实践与节日特色课程。
每两个月左右,我们会暂停常规学科教学,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秋季聚焦科技创意,围绕“秋天里的生命”等主题探索;冬季主打传统文化,以迎接春节为核心开展活动;春季侧重“艺美律动”,体育节、艺术节接连登场;夏季则是“读书实践”,让学生“读名著、走天下”。这种课程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更解放了他们的手脚,唤起了探索欲。
素养:日常积淀,筑牢根基
“素养”教育聚焦日常与过程,回归“养成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上万节课的积累、每天的校园生活,才是培养素质的关键。借鉴吸纳传统教育智慧“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小学生的核心是“童蒙养正”,即培养美好品德、良好行为与学习、交往习惯。
我们通过四大策略落实“素养”教育:计划性的班队教育、及时性的专题教育、持久性的常规教育、素养性的学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追求“实与活”的辩证统一——既要避免“一抓就死”的刻板,也要防止“一活就虚”的空洞,做到“实中求活”“活中求实”。为此,我们精化学科培养目标,构建“实在基础、活在生成”的实施框架,并提出“三教三学”理念:教在求知动机、学习方法、思维品质,让学生爱学乐学、能学会学、活学善学。我们还发挥寄宿教育的独特优势,针对三至五年级学生,设计了“体验式、沉浸式、自选式”三段式寄宿方式,培养其“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健康自强”的“四自”能力。
调养:身心兼顾,全面护航
“调养”借鉴中医理论,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学生需要自主,也需要引导;需要赏识,也需要批评;需要成功,也需要挫折;需要扬长,更需要补短。在基础教育阶段,身心健康、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短板”,应该及时弥补。
我们从三个角度推进“调养”:一是家校协同,通过成立“促进教育家长委员会”,改变家校对立状态,让家长成为教育共同体中的伙伴,形成“需调养”的共识;二是打造敬业负责的教师队伍,培养“会调养”的教育者;三是提供专业支持,成立专项指导组织,形成“能调养”的机制。曾有一名自闭症儿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协同“调养”下,不仅适应了校园生活,还发挥出绘画特长,毕业时特意为我画了一幅画——这正是“调养”的意义:用专业的心、艺术的爱,培养人格健全的人。
“五养”教育是有机整体:“慢养”体现教育的生命观,“顺养”体现教育的个性观,“牧养”体现教育的主体观,“素养”体现教育的养成观,“调养”体现教育的和谐观。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五养”教育为路径与策略,让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五育共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园里更快乐地“荡起双桨”,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