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就业季就要来临了,其实在以往,很多求职的人往往会遭遇这样的尴尬:那就是面试的时候,题目的难度宛如造火箭,让人觉得自己要应聘的岗位是要求自己具备造火箭、造导弹的能力,但是,入职以后,自己才发现,自己岗位的含金量,其实就是扭螺丝一样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种“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的现象,一直屡见不鲜?其实个人觉得,这涉及两大原因。
1、供求问题
人才市场的供求问题,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因:相信多数人都知道水涨船高这个道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普及,很多用人单位为了保证职员的素质没有问题,因此会考虑根据学历大放水的发展情况,提高一下招聘门槛——而这本质就是供求因素。
比如说好工作人让你都想有,好岗位人人都想去,好企业人人都想进入。但是,用人单位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因此,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最合适的办法,就是优中选优——哪怕压根不需要那么高的条件。
当然,其实优秀与否也是相对来说的。比如假设以学历作为筛选标准,那么,在低学历为主的社会里,能读到中专就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学历了——要知道,在上世纪50年代的我国,初中毕业都算是很高的学历了。甚至十里八村能有个高小(是高小,过去小学分初小和高小两个部分)毕业的女青年,都算是很新鲜的事情。因此,在50年代,初中毕业想去国企上班,也不算什么新鲜事情。
而随着学历大普及、大放水,尤其是硕博扩招的时代里,本科学历还真算不得什么高学历。甚至在当下,很多人已经把大专学历视为低学历的体现。
而在这个大背景下,用人单位肯定需要根据这样客观现象,提高招聘门槛——事实上,很多乡镇地区的机关办事员,中专甚至初中学历都能胜任,但还是要求本科甚至硕士去应聘,主要的原因就是:在2022年的中国,有本硕学历的比重,其实和50年代的初中、80年代的中专学历的群体比重差不多了。
所以,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的现象,也就好理解了。
2、产业格局
此外,产业格局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虽然一方面,我们社会开始批量生产,哦,是培养硕博群体。但是另一方面,和这些批量生产出来的硕博对应的岗位却没有相对增长。甚至很多本科生都未必能找到和自己的学历、专业相匹配的工作。而这一切的原因,和产业格局有关。
客观上来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制造业也是我们的根本。同时,我们社会的研发岗位也需要不断的拓展。而这个客观现实,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匹配——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的合格蓝领,但事实上,我们社会的蓝领还是十分稀缺的。另一方面,由于研发岗的增速过慢,因此,好多硕博只能考虑去从事和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
所以,产业格局如果能够改变,那么,各司其职的社会,也将诞生——造火箭的可以直接找份对应的工作,而拧螺丝的岗位,也不必拿出造火箭的命题来筛选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