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评审,不同类型荣誉证书,含量不一样,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评委评审时判定一位教师是否通过的重要依据。
有的教师荣誉证书一大摞,在学校推荐中排名第一,但正式评审却不能通过;有的教师,荣誉证书不多,在学校推荐中排名靠后,但只要能参加正式申报,却稳稳通过。这其中的奥秘,不是后者“有关系”,而是因为后者证书虽少,含量却高。
普通系列,正式评审荣誉是“3+3”,综合荣誉,只要是县级以上,无论是优秀教师、班主任和师德标兵含金量都是半斤八两,在综合荣誉“3”差不多的情况下,比较的就是教学荣誉“3”了。
教学荣誉种类繁多,“最值钱”的核心荣誉有6种:
一是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
二是传统的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学科优质课(录像课、一师一优课次之,含金量可以降一个级别来衡量)
三是教学质量(成绩)奖,或叫学科教学优秀教师、或叫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名称,都一样。
四是教学能力大赛,通过现场评比、考试、答辩等形式的各种能力大赛奖,如教学能力大赛、教学基本功大赛等。
五是课题,正规课题,盖教育科学院章的教育教学课题。
六是论文论著。论文2000字以上,在重要报纸或双刊号齐全正规期刊上发表,知网可查论文,论著当然,是公开出版,正规书号,新闻出版总署可查。
以上6种教学业绩荣誉,是职称评审时评委最看重的“核心荣誉”,含金量最高,最管用,若“集齐”3个市级以荣誉,副高稳过。
除此之外,其他荣誉,在评审认定时,就只能像人们常说的“相当于”了——向这些荣誉靠拢,相当于这六种之中的哪一个,用这些荣誉去衡量了,既然是“相当于”,含金量自然也就低了。
所以,教师要想评职称,各种荣誉都要争取,各种比赛都要参加,但却不能“避重就轻”,只参加“容易”的,获奖比例高的比赛,那样,证书虽然有,级别虽然也不低,但正式职称评审时,教学“核心荣誉”却一个也没有,评审就只能靠运气了。
当然,这些荣誉之所以“管用”,前提是这些荣誉要货真价实,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落款盖章都是“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或其下属业务科室。其他非教育主管部门或业务科室颁发的荣誉,比如某某学会,某某大赛组委会等,含金量就不好衡量了,如果是花钱买的伪冒虚假之类荣誉,更是一文不值了。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