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北京电影学院考研的团队
··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北京电影学院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北京电影学院】真题解析!
701艺术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6分*5,30分)
1.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汉代雕刻在墓室、祠堂等建筑石材上的图像,广泛分布于山东、河南等地。它以刀代笔,线条质朴刚劲,构图疏密得当。内容涵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场景等,如 “荆轲刺秦王” 展现历史瞬间,“牛耕图” 反映农业生产。汉画像石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汉代社会风貌、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生动呈现了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万象,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2.宝莱坞
宝莱坞是对印度孟买电影产业基地的称呼,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其影片多以歌舞片为主,融合华丽的服饰、动人的音乐舞蹈和曲折的剧情。宝莱坞电影叙事注重情感表达,常包含家庭、爱情、喜剧等元素,既能展现印度的传统文化,如印度教仪式、传统舞蹈等,又能反映当下社会问题。代表作品有《三傻大闹宝莱坞》,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探讨教育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收获大量观众,对印度文化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3.史东山
史东山是中国早期电影导演,在电影创作领域成就斐然。他的导演风格细腻且富有诗意,早期作品多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命运,如《女人》刻画了女性在封建礼教下的挣扎。抗战时期,其创作转向宣传抗战,作品充满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像《保卫我们的土地》激励民众抗日斗志。史东山注重电影的艺术技巧,在镜头运用、画面构图上有诸多创新,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过渡做出贡献,培养了众多电影人才,推动中国电影事业早期发展。
4.孤岛电影
孤岛电影指 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至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处于上海租界内的电影公司制作的影片。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环境复杂,创作者们巧妙借古喻今、曲折表意。一方面,涌现出如《木兰从军》等借历史故事激发民众爱国热情的古装片;另一方面,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孤岛电影在艰难环境中坚持创作,延续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为抗战胜利后的电影创作积累经验,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独特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5.《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所著的一部综合性艺术理论著作。全书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等八个部分,涵盖戏曲创作、表演、建筑、园艺、饮食等多个艺术与生活领域。在戏曲方面,李渔对剧本创作、角色表演等提出诸多独到见解,强调戏曲要结构严谨、语言通俗。在生活美学上,对居住环境布置、服饰搭配等给出实用建议。该书将艺术理论与生活趣味相结合,文字生动幽默,不仅是研究古代艺术的重要资料,也为现代人提升生活审美提供借鉴。
二、简答题(15分*4,60分)
1.简要分析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元素与现代电影创作手段相结合的一部影片。
电影《影》由张艺谋执导,在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现代电影创作手段结合方面堪称典范。
从画面色调来看,《影》借鉴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色彩风格,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营造出一种极致的水墨意境。影片中,无论是沛国的山水景致,还是人物的服饰、建筑,都被笼罩在这淡雅的色调之中。这种色调的运用,不仅与水墨画中追求的 “墨分五色” 相呼应,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丰富的层次,还赋予影片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水墨画中。
在构图上,《影》大量采用了传统绘画的构图法则。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对称式构图,如朝堂上众人整齐排列的场景,这种构图方式体现了传统绘画中对秩序与平衡的追求,增强了画面的庄重感与仪式感。同时,影片还运用了留白手法,在一些场景中,留出大面积的空白空间,如空旷的湖面、雾气弥漫的山水等,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这与传统绘画中通过留白营造意境的手法不谋而合。
在动作设计与场景营造上,《影》也融入了传统绘画的动态表现与意境营造。影片中的打斗场面,人物的动作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如同传统绘画中对人物动态的生动描绘,充满了写意性。而影片对境州城的雨中大战场景的刻画,通过雨水、雾气、光影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朦胧、诗意的氛围,这与传统绘画中对山水意境的营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这些手法,《影》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现代电影的摄影、剪辑、特效等创作手段完美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具有独特东方美学韵味的佳作,也为中国电影在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方面提供了优秀范例。
2.何为电影跨媒介叙事?请结合创作实例说明。
电影跨媒介叙事指电影借助多种媒介形式,在不同平台上构建统一连贯的故事世界,拓展故事内容与受众体验。这种叙事方式打破媒介界限,让观众从多元渠道深入了解故事,增强故事的沉浸感与影响力。以漫威电影宇宙为例,它是电影跨媒介叙事的典型成功案例。在电影方面,漫威打造了一系列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作品,如《钢铁侠》《复仇者联盟》系列等。这些电影在大银幕上呈现超级英雄们的精彩冒险,构建起宏大的世界观。
漫画作为漫威的起源媒介,持续为电影提供丰富素材与创意灵感。漫威漫画长期连载,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角色与复杂剧情,电影从中汲取精华并进行影视化改编,同时漫画也会依据电影情节进行新的创作,二者相互呼应。
漫威还通过电视剧进一步拓展故事。如《神盾局特工》等剧集,补充了电影中未展开的情节与角色背景,深入挖掘漫威宇宙的细节,让观众看到更多超级英雄在不同场景下的故事,与电影共同丰富漫威宇宙。
此外,漫威借助游戏、周边产品等媒介进行叙事。在游戏中,玩家能以超级英雄视角体验独特剧情,沉浸式感受漫威世界;周边产品如玩偶、手办等,通过形象展示强化角色记忆,传播漫威故事。漫威通过电影、漫画、电视剧、游戏及周边产品等多种媒介协同叙事,构建起庞大且充满活力的漫威宇宙,吸引全球大量粉丝参与其中,展现出电影跨媒介叙事强大的魅力与商业价值
3.简述联华电影公司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联华电影公司成立于 1930 年,彼时中国电影正处于从无声向有声过渡阶段,上海作为电影产业中心,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及民众对文化娱乐需求增长的背景下,联华电影公司应运而生,旨在通过电影创作传播进步思想,推动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
在艺术特色上,联华电影公司秉持 “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 的宗旨,作品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题材广泛且关注社会现实,如《神女》聚焦底层女性悲惨命运,《大路》展现工人阶级的奋斗与抗争,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在表现手法上,注重电影语言的探索与创新,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生动的表演,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渔光曲》中,通过对渔村生活场景的真实描绘和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联华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创作理念上,其写实主义风格为中国电影创作注入新活力,引导电影人关注社会民生,推动中国电影从注重娱乐性向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转变。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人才,像阮玲玉、金焰等演员,以及孙瑜、蔡楚生等导演,他们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中坚力量。此外,联华电影公司在电影技术革新、发行放映体系建设等方面也有积极探索,为中国电影产业的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4.简述朱光潜“移情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艺术鉴赏中的意义。
朱光潜的 “移情说” 是其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为,当人们在欣赏自然或艺术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等投射到对象上面,使原本无生命的事物仿佛有了人的情感和生命,进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例如,我们看到风中摇曳的花朵,可能会觉得花朵像是在欢快地舞蹈,这是因为我们将自身愉悦的情感赋予了花朵。在朱光潜看来,移情并非简单的情感外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主体在投射情感的同时,客体的形式、姿态等也会影响主体的情感体验,这种双向互动构建起独特的审美情境。
在艺术鉴赏中,“移情说” 意义重大。从审美体验角度而言,它极大地丰富了鉴赏者的感受。当鉴赏者将自身情感移入艺术作品时,能更深入地融入作品所营造的世界,仿佛亲身经历其中,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比如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人们把对生命的热爱与活力赋予画作中那热烈绽放的向日葵,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梵高对生活的激情,提升了审美愉悦感。从理解作品内涵来看,“移情说” 帮助鉴赏者突破自身局限,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通过移情,鉴赏者尝试理解创作者在作品中倾注的情感与思想,更好地解读作品背后的深层意蕴,避免对作品的肤浅理解。此外,“移情说” 还强调了鉴赏者的主观能动性,表明艺术鉴赏并非被动接受,而是鉴赏者积极参与、与作品互动的过程,凸显了个体在艺术鉴赏中的独特价值,使得不同鉴赏者基于自身移情体验,能对同一作品产生多样且富有个性的理解,促进艺术鉴赏的多元化发展 。
三、论述题(30分*2,60分)
1.试论述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及其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在当今电影制作领域,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电影创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对电影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拍摄技术方面,数字摄影技术的崛起改变了传统胶片拍摄模式。数字摄像机具有更高的感光度、动态范围和分辨率,能够捕捉到更细腻的画面细节,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同时,无人机摄影技术的应用,为电影带来了独特的俯瞰视角,展现出宏大的场景与壮观的画面,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语言,拓展了电影美学中的空间维度。
剪辑环节中,数字化剪辑技术使剪辑师能够更高效、精准地处理素材。非线性剪辑软件不仅可以快速筛选、拼接片段,还能通过各种特效转场、调色等功能,增强影片的节奏感与视觉冲击力。例如,快速剪辑配合紧张的音乐节奏,能营造出扣人心弦的氛围,在动作片、悬疑片中广泛应用,改变了电影叙事节奏的美学表达,让情节推进更加紧凑、流畅。
特效技术无疑是对电影美学影响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计算机图形技术创造出了无数奇幻的虚拟场景与角色,从《阿凡达》中神秘的潘多拉星球,到《指环王》系列里宏大的中土世界,这些虚拟场景打破了现实的限制,构建出全新的视觉奇观,重塑了电影的空间美学。动作捕捉技术则让虚拟角色的动作更加逼真、自然。
从电影美学角度来看,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电影的表现边界。画面美学上,呈现出更加清晰、绚丽、多元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写实风格的细腻刻画,还是奇幻风格的大胆想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叙事美学方面,创作者借助新技术可以尝试更复杂、新颖的叙事结构,如通过特效实现时空交错、梦境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方式,丰富了电影的故事层次。观影体验美学上,新技术营造出沉浸式的观影环境,3D、4D 甚至未来可能的更多维度观影技术,让观众从单纯的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增强了电影的互动性与感染力。
然而,新技术的应用也引发了一些关于电影美学的争议。部分人担忧过度依赖特效会导致电影沦为视觉盛宴而忽视了故事内核。但总体而言,新技术为电影美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电影艺术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在创新与探索中持续书写电影美学的新篇章。
2.以《诗经》中的具体作品为例,谈谈你对中国文学早期出现的抒情传统的看法,以及这一传统对后世文艺创作的影响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以《关雎》为例,这首诗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开篇,通过对雎鸠鸟和鸣的描写,引出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诗人以直白而真挚的语言,将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体现了《诗经》抒情传统中情感表达的质朴与纯真。《采薇》展现出抒情传统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诗经》所代表的早期抒情传统,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一,情感真挚且多元,涵盖了爱情、友情、思乡、忧国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文学情感表达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其二,善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描绘引发情感抒发,使情感表达更具含蓄之美。其三,注重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挖掘情感,贴近百姓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一抒情传统对后世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诗歌创作方面,后世诗人继承了《诗经》的抒情风格与手法。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许多诗作,像《春望》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花鸟之景抒发忧国忧民的沉痛情感,与《诗经》中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一脉相承。在词的创作中,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营造离别后的凄清氛围,抒发离情别绪,这一意象运用与情感表达的方式也能在《诗经》中找到源头。
在散文创作领域,抒情传统同样得以延续。如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描写兰亭集会的山水之美与文人雅集的同时,抒发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体现出对生活情感的细腻捕捉与表达,继承了《诗经》关注生活、抒发真情的传统。
此外,《诗经》的抒情传统还影响了戏曲、小说等其他文艺形式。在戏曲中,人物情感的抒发常借助唱词与场景渲染,这与《诗经》的抒情方式有着相似之处。在小说里,作者也会通过对人物心理、环境氛围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推动情节发展。总之,《诗经》所开创的抒情传统,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滋养着后世文艺创作的广袤大地,成为中国文学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