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复旦大学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面向海外一流高校,中国籍优秀本科毕业生可直接攻读复旦博士学位”的文章。
文章指出,为了进一步拓宽博士研究生优质生源渠道并提升人才选拔质量,复旦大学在2025年将继续面向海外高校的中国籍优秀本科毕业生招收直博生。
此招生政策一经公布便引发了广泛讨论。有观点认为,这一举措有助于培养高精尖人才;但也有声音质疑,称这种招生方式可能增加不公平性,“留学生多为学习不佳却家境富裕者,且无需参加全国统考”。
对此,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明确反驳了“不公平”一说。“实际上,复旦的招生方式与国内原则一致,均采用申请考核制。
在导师选择方面,学生并不在报名阶段确定导师,而是在录取后通过师生互选完成匹配,这种方式反而减少了潜在的不公平风险。”
他进一步强调,不应将留学生简单等同于“混文凭”或“有钱人”。以杨振宁、施一公为例,他们不仅心系祖国,更为国家科研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23~2024)》,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81.4%的中科院院士和39.2%的工程院院士拥有海外留学背景。
此外,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学科带头人、40%的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以及超过半数的三甲医院院长均为留学归国人员。
国际政治背景:争夺高精尖人才成关键
陈志文还提到,复旦此举背后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考量。“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高精尖人才成为决定胜负的核心因素。例如,DeepSeek大模型的成功突破证明,只要有顶尖人才,技术进步只是时间问题。”
近年来,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理工科、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严格限制,甚至拒绝发放签证,试图通过“掐尖”策略阻碍中国科技进步。
在此背景下,复旦大学推出直博政策旨在吸引海外优秀学子回流。“这些孩子在国外完成了本科教育,但由于国际环境变化,他们的深造之路被阻断。现在正是把他们接回来,让他们在国内继续成长、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时候。”
招生细节:注重公平与质量
此次直博招生涵盖18个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前沿理工科方向,如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同时也包括少量文科专业如哲学和社会学。招生采取“申请-考核”制,总成绩由材料审核(占20%)和综合考核(占80%)组成。
具体而言,院系将组建由5至7名高级职称教师构成的专家组,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评估。面试环节暂定采用网络远程方式进行,时长不少于30分钟,其中申请人需结合PPT汇报5至8分钟,并接受专家组提问。
值得注意的是,留学生在报名阶段无需填写导师信息,而是在录取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此外,申请人须为中国国籍,且本科就读于世界主流排名前100的高校,或所学专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录取后的直博生在培养模式、学费标准、住宿安排、奖助学金等方面享受与普通直博生相同的政策。
硕博扩招:人才培养而非就业缓冲
针对硕博扩招是否意在缓解就业压力的问题,陈志文予以否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从精英化向普及化的转型,硕士阶段逐渐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重心已逐步转移到博士阶段。”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达130万人,其中包括近15万博士生。尽管硕士招生量约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0%,但其对整体就业压力的缓解作用有限。
陈志文表示,硕博扩招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因国际限制导致的人才缺口,同时满足国家对高精尖人才的迫切需求。复旦大学的直博政策正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它为海外优秀本科生提供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人才培养结构。
最后,陈志文呼吁社会重新认识留学的价值。“出国留学并非‘混文凭’或‘不爱国’的表现,而是个人成长路径的一种选择。无论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发展,许多留学生都在以不同方式为国家贡献力量。
只有摒弃偏见,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国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