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目前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方向看,回归教材的命题方式是命题趋势之一,这可达到减负目的,使教考有效涵接。
(1)高考命题改革要配合、促进新教材的推进、新课标的实施及相关理念的落实。
(2)改革中的高考命题要全面、深入地反映新课标的理念,特别是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故命题应呈现情境化、基础性、实践性和生活化。
(3)《中国考试报告》指出:高考命题会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造,既可以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可以引导回归教材,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高考命题回归教材,表现出了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不是简单的联系教材,而是从学科本质上回归学科。例如,地理学科应回归本源,体现区域性和实践性,使考题与生产及生活现象结合,运用所学基本原理,解决人地关系问题。
第二:在操作上,强调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1)高考和教材的直接联系,如教材的典型例题、典型实例。
(2)对形成学科思想有帮助的相关内容,如小结、引言等。
(3)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内容。
(4)中学忽视,而在大学很重要的内容。进一步立足基础知识,根据高考的考核要求,从知识形成过程、学科的思想方法、美学价值、教育功能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独特的作用等方面,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3、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
(1)几乎所有的高考题都可以用教材上的知识去解决,真正做到回归教材。
(2)许多高考题都能在课本上找到“根源”,高考试题应在材料选择上与教材内容进行呼应,在设问上也指向教材进行设计。要求高考命题的题意、描述、问题、解答等都必须能在教材上找到援引。
(3)相当数量的高考题是对教材内容的变形、改造及综合,地理试题命题可依据教村案例采用迁移手法,在获取最新地理研究成果,最新发生的地理事象,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典例之后,设置与教材类似案例情境,再从不同角度设问。
4、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的内容要作到神似形异。
神似指考试内容应该完全体现教育、教学的旨要;形异指考试内容无须照搬教材。
5、强调教材知识的应用,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命题向主题、概念、规律、演变、预测的纵深方向设题。既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又要对某一地理情境的深层次探索,在探究之中将观点、证据、理念、方法精确表达出来。
(1)现在备考中一遍一遍地复习教材,不能说这样做没有意义,但至少可以说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要做有效的整理和融合,使学生对该学科章节之间、概念之间、规律应用过程形成学科知识关联,利于解决区域综合性问题,提升地理综合能力和素养。
(2)现在的试题,其背景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又立足基本能力,有些题即使不刻意复习也能考好,反过来,平时不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就算刻苦复习也不一定取得好成绩。
(3)要求培养考生勤于思考、知识面要宽、有相当的背景知识,知识越丰富,答题也就显得容易。学得活的学生会很占便宜。
6、高考对教材的处理是有所侧重的(1)对于知识点,高考以能够承载相应能力的知识为重点。
(2)各学科高考命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学科要紧跟教材、有些学科要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还有的学科要一定程度地远离教材。在评判试题是否超纲时,有一个标准是“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