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消息让不少家长感到焦虑,纷纷感叹:“这些高校的概念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985、211、双一流,到底哪个更有含金量?”
目前,我国共有147所“双一流”高校,其中包含了39所985高校和116所211高校。如果将这些名校剔除,单纯以“双一流”身份存在的高校仅剩31所。
长期以来,985和211被视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金字招牌”,而这些仅靠“双一流”头衔支撑的31所学校,似乎更多地扮演了“备选角色”。
它们要么未能赶上985、211评选的末班车,要么凭借某一强势专业后来居上。在考生填报志愿时,这些学校往往是冲刺985、211未果后的次优选择。
教育部提出将“双一流”高校数量扩充至200所,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消息并未引发家长们的担忧,反而让他们松了一口气。
原因很简单:随着“双一流”队伍的不断扩大,985和211的稀缺性愈发凸显,其价值也更加突出。
事实上,“双一流”计划的初衷是打破985、211的固有格局,但在现实中却遭遇了不小的阻力。即便是一些发展势头强劲的“纯双一流”高校,在家长眼中仍然难以与985、211相提并论,最多被认为比“双非”院校稍胜一筹。
当前,第三轮“双一流”建设正在规划中。有专家建议,可将“双一流”高校数量扩展至200所,但需分层次发展。
其中,顶尖高校限定为10所左右,目标对标全球前50强大学,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熟知的“C9联盟”。此外,再筛选出50所核心高校,主要从现有的985和211高校中产生。
不过,这样的扩容方案并未赢得家长们的普遍认可。他们认为,985和211之所以备受追捧,正是因为其稀缺性。一旦数量增加,含金量难免会被稀释。
尽管如此,对于新晋“双一流”高校而言,扩容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虽然短期内可能无法完全赢得家长的信任,但在本省范围内,这些高校往往备受青睐。
对于那些无法进入985、211的考生来说,选择一所省内“双一流”高校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选择学校时,应明确区分“双一流”大学与“双一流”专业的概念。毕竟,有些学校的整体实力并不突出,但某些专业却颇具竞争力。
因此,挑选学校时不能只看牌子,更要注重其实力与定位。
最后,不妨直面现实:高校之间确实存在差距。与其纠结于各种名号,不如理性评估学校的综合实力,结合自身需求做出选择。
无论何种头衔,真正的实力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