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教师资格每日一练笔试练习题(12.24)
每日一练
1.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 )。
A.识记
B.保特
C.再认
D.回忆
2.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3.有研究发现,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一般能记住25%,通过听觉一般能记住15%,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一般能记住65%,这种促进记忆提高方法是( )。
A.多感官参与
B.合理分配时间
C.复习方式多样化
D.及时复习巩固
4.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
A.思维
B.现象
C.注意
D.复述
5.“过目成诵”反应的是人的记忆力有很高的( )。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备性
D.准确性
6.小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一题多解。小红的思维方式属于(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具体思维
7.情绪所反映的是( )。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8.小张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两所学校可选择,其中,一所是名牌大学,但专业不理想,另一所是一般大学,但专业理想,小张犹豫不决,这种动机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9.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的是( )。
A.皮亚杰
B.罗杰斯
C.加德纳
D.斯金纳
10.智力的核心因素是(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参考答案及解析
2.【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义识记的内容。意义识记指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选项中小明通过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这是在理解故事含义后,建立了故事与成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方便记忆,即属于有意识记。所以A项说法正确。B选项,圆周率的数字之间并不存在逻辑关联,因此不能建立内在的联系。机械识记是指识记材料的项目之间没有逻辑联系,所以对圆周率的记忆只能是机械识记。C选项,历史的先后顺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存在逻辑联系,基于这种事实产生的对历史事件的记忆也不可能是意义识记。D选项,诵读法强调反复识记,并没有理解识记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属于机械识记,与题干不符。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此题答案选择A项。
3.【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而防止遗忘的方法有: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要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题干中强调视觉听觉结合的记忆效果优于利用单个感官进行识记的效果,体现的是利用多感官参与的复习方法,故答案为A。BCD三项均是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但并未体现题干所描述的视觉听觉结合复习的思想。故本题选择A。
4.【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故本题选择D。A选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B选项,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按照是否有自然属性来分,现象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C选项,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被人注意到的感觉信息才会输入到短时记忆。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D。
5.【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品质。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备性以及准确性。敏捷性是指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识记的快慢。“过目成诵”是指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很强,记忆的速度很快,所以反映的是记忆的敏捷性。提高记忆的敏捷性,首先要明确识记的目的,其次要集中注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持久性是指记忆的保持特征,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比方说“过目不忘”指记忆的时间长,记过的东西就不会忘记。C选项,准备性是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记忆的这一品质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比方说“出口成章”指话说出来就是一篇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或擅长辞令,体现了记忆的准备性。D选项,准确性是指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比方说“倒背如流”指将记忆的内容倒着背都可以非常流利准确,体现了记忆的准确性。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
6.【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思维方式。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将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性程度,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A选项,聚合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B选项,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C选项,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D选项,具体思维亦称“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对。具体思维是指个体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具体概念为支柱,这种具体概念与事物的表象具有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小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一题多解。因此,小红的思维方式属于发散思维,B选项符合题意。综上分析ACD选项与题干不符,故本题选择B选项。
7.【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故选D选项。ABC三项都是干扰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D。
8.【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有四种: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选项A,双趋冲突又称为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比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选项B,双避冲突又称为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比如“前怕狼后怕虎”。选项C,趋避冲突又称为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比如某女生既想吃好吃的,又怕长胖。选项D,多重趋避冲突又称为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由于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比如买车票回家,选择飞机,速度快但票价贵;选择火车,票价便宜但速度慢。题干中,小张在面临高考志愿填报这一问题,出现学校和专业两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这面临的是多重趋避冲突。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9.【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多种不同的元素构成,有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自我观察者智力,所以C项正确。A选项,皮亚杰的主要理论是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发展理论,并非多元智能理论;B选项,罗杰斯是人本主义代表人物,提出了知情统一观、学生为中心观等观点,但并没有在智力领域提出相关理论;D选项,斯金纳是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也没有涉及智力领域的研究;AB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C。
10.【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力的相关知识点。智力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在大脑所有活动中,思维处于最高级的核心地位。思维是借助言语、表象、动作等形式,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加以运用的过程。通过思维,人们可以认识感知所不能直接反映的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可以借助眼前事物了解其他事物,间接地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思维能力的高低,是智商高低的核心标准。因此,D选项正确。ABC选项,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属于智力因素,但不是核心因素。故本题选择D选项。
为了了解大家的水平从而为大家准备更合适的试题,请一定要做题反馈呀~比如:教资2题错选A。
教师招聘每日一练笔试练习题(12.24)
每日一练
1.问题解决的第三个阶段是( )。
A.发现问题
B.提出假设
C.理解问题
D.检验假设
2.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体现的是创造性的( )。
A.独创性
B.变通性
C.流畅性
D.新颖性
3.下列对高智商与高创造性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智商者其创造性也高
B.创造性与智力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线性关系
C.低创造者必有高智商
D.高创造者必有高智商
4.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有时会岀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称之为( )。
A.高原现象
B.停滞现象
C.倒退现象
D.固着现象
5.对于一个某一专业领域的初学者或新手来说,他学习的知识与专业技能更多的属于(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内隐知识
D.外显知识
6.通过课堂学习,小学生了解了 “长方形”具有一系列属性,包括有四条边、对边相等且平行,是一个平面封闭图形等。此时,小 学生关于长方形的知识的表征形式是( )。
A.图式
B.命题
C.表象
D概念
7.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电脑打字,不喜欢用笔写字。用电脑打字属于动作技能中的(多选题)。
A.粗大技能
B.精细技能
C.连贯技能
D.不连贯技能
8.下列技能属于心智技能的有(多选题)。
A.运动技能
B.阅读技能
C.计算技能
D.记忆技能
9.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 就比较困难。(判断题)
10.儿童道德的发展所经历的一系列阶段,形成了 一个与成熟有关,并由成熟决定的发展阶段,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单纯受外部环境到受行为主体自我控制的过程。(判断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问题解决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问题解决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提出假设。
2.【答案】B。解析: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方面对问题情景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题中强调在面对问题时,规定时间内阐释类别多,故选B。
3.【答案】D。解析: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趋势。其基本关系表现为(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原现象的概念。高原现象是指练习的进步是先快后慢的,到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即练习成绩保持一定的水平不再上升甚至呈下降的趋势。
选项D,固着是个体受挫后被迫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故 BCD 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A 选项。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往往能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概述。故正确的答案为 A。
B 选项,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这种知识识记较慢,需要较长时间。
C 选项,内隐知识指的是存储在个体头脑中的记忆、经验、技术、感受等,属于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非信息知识。
D 选项,外显知识又称“言语性知识”,是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数字和公式等形式加以表述的知识,包括常见的概念、原理、数学公式等。做中学、培训和练习是表达显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A。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的表征方式。概念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小学生了解了“长方形”具有一系列属 性,包括有四条边、对边相等且平行,是一个平面封闭图形等,就是学习长方形的概念。故正确答案为D。
A 选项,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将相互联系的概念、命题和表象组织起来而形成的有组织的认知单元。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图示是指关于一类实物的有组织的大的知识单元或信息模块。
B 选项,命题指词语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往往传达一定的信息,隐含一定的意义。
人们可以通过命题来认识事物,获得某种知识经验。因此,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说乃是命题的学习,陈述性知识在人脑中存储的基本形式是命题。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称为语义网络。知识的理解越深,所形成的联系就越多,命题网络就越复杂。
C 选项,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式的与现实世界的情景类似的心理图像,是对事物的物理性特征作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景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D。
7.【答案】BC。解析:本题考察动作技能的分类。
A 选项错误。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参与的肌肉群的性质不同,动作技能可分为精细的动作技能和粗大的动作技能,粗大的动作技能是用大肌肉群所完成的动作技能。题干中用电脑打字是使用手指小肌肉群完成的动作,故不属于粗大技能。
B 选项正确。精细的动作技能是用小肌肉群所完成的动作技能。题干中用电脑打字是使用手指小肌肉群完成的动作,故 B 选项正确。
C 选项正确。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动作技能可分为连贯技能和不连贯技能。连贯技能指一系列的动作一个接着一个、不间断地进行的动作技能。打字需要连续的敲打键盘, 动作一个接一个,故C 选项正确。
D 选项错误。不连贯技能是指开始和结束都十分明显,且持续时间相对短暂的动作技能。打字是一个接着一个进行的,故不属于不连贯技能。
综上所述,本题选BC。
8.【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慧技能。智慧技能也叫心智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如写作构思的技能、语言翻译的技能、速算的技能等等。一般心智技能是指认识活动的技能,包括观察技能、思维技能、记忆技能、想象技能。特殊心智技能是在专门领域中形成并发展的心智技能,如阅读技能、计算技能和写作技能。故正确答案选择 BCD。
A 选项,运动技能也叫作操作技能,排除A 选项。
9.【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因此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10.【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道德的发展所经历的一系列阶段形成了一个与成熟有关,但不是由成熟决定的固定的发展顺序。就个体而言,道德的发展尽管有早迟、快慢, 但都必须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道德发展的各阶段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本质特点,但发展的各阶段又形成了一个连续的、互相衔接、互相交叉的统一的整体。整个道德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单纯受外部环境的支配到受行为主体自我控制的过程。皮亚杰把这一发展过程概括为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但题干中描述的发展阶段“是由成熟决定的”表述错误。故本题说法错误。
为了了解大家的水平从而为大家准备更合适的试题,请一定要做题反馈呀~比如:教招2题错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