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每年新增约35.9万例,死亡约26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中国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和第三位。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8:1,这可能与男性更多暴露于吸烟、饮酒及职业风险因素有关。胃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年轻患者虽占比较低,但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且女性比例相对较高。沿海地区(如山东、江苏)及西北地区(如甘肃)发病率较高,与高盐饮食(咸鱼、腌制食品)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相关。国内不同民族的胃癌死亡率差异显著,哈萨克族死亡率最高,苗族最低,可能与遗传背景和饮食习惯相关。基于以上流行病学特征,目前公认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1.幽门螺杆菌感染:约75%的胃癌与之相关,是肠型胃癌的主要诱因。
2.饮食因素:高盐、腌制食品摄入过多,新鲜蔬果摄入不足。
3.生活方式:吸烟、酗酒及肥胖(尤其是贲门癌)。
4.遗传因素:家族史使风险增加2-3倍,遗传性弥漫型胃癌
(CDH1基因突变)占少数。值得警惕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作为癌前病变,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阶段,Hp感染加速这一进程。
老百姓谈癌色变,一是患病直接与生命倒计时挂钩,二是治疗成本高,经济负担重,面对肿瘤,还是“防”大于“治”。我国每年共卫生生支出花在胃癌上的就要200亿元上下,间接因劳动力丧失和家庭照护导致的经济损失约?150亿元,这还不包括筛查、早诊项目、科研与治疗优化的投入。仔细研究这些支出,七成的经费是用在中晚期胃癌患者的诊治当中。因此,如何正确预防胃癌的发生、发展,是提升胃癌防治水平的重中之重。
胃癌的三级预防体系是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策略。
一级预防:根除幽门螺杆菌(WHO将Hp列为I类致癌原);改善饮食(低盐、多蔬果、少腌制食品);戒烟限酒。
二级预防:筛查:高发地区推荐内镜筛查(如学习同样高发的东亚邻国日本,40岁以上人群每2-3年胃镜筛查);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行内镜筛查,并做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警惕癌前病变。早期发现癌前病变。
三级预防:规范治疗(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及随访。
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大量公共卫生宣传提倡减少高盐、腌制、烟熏食品的摄入,全社会都重视食品安全,提倡新鲜蔬果和乳制品,国家在一些高发病率地区通过改善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大大降低了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