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师者如炬,照亮前行。近年来,我县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涌现了一批师德高尚、躬耕教坛的好教师。他们坚守教育初心、笃行育人使命,用爱心和耐心陪伴每一位学生成长,为我县教体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讲好教育故事,传播正能量,激励广大教师争当有“教育家精神”的“四有”好老师,唱响华容教育,现开辟专栏,展现我县教师的典型事迹和感人故事。
胡彩辉,容城学校教师,1977年11月出生,1997年8月参加工作,从教28年。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书香教师”等,2004年《关于师生对抗心理的调查》在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展评上荣获一等奖,2005年教案设计荣获省一等奖,2006年在教师职业道德演讲比赛中荣获特等奖,2008年教学竞赛获县一等奖,2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县级刊物发表。
根植乡土:教育初心的萌芽之路
1997年的湘北农村,19岁的胡彩辉在合并后的村小开启教育生涯。六七十人的教室需要翻越课桌才能通行,农忙时带着学生捡棉花、栽油菜的场景,构成了她教育人生的第一课。“那时的幸福很简单,看到孩子们在泥巴地里笑得像太阳花,就觉得当老师值了。”这段经历不仅培养了她与土地相连的教育情怀,更让她深刻理解教育对乡村孩子的特殊意义。
破茧成蝶: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
15年的农村教育积淀在现代化校园里发酵,她开始探索“慢教育”的真谛。当其他班级还在比拼作业量时,她的学生已在田野间采苍耳、种菜苗;当家长焦虑于课外辅导时,她的课堂正将生字教学延伸为文化寻根。“教育不是填鸭,而是唤醒。就像等待种子破土,要听见拔节的声音。”这种理念在2023年转战容城学校后愈发成熟,面对教育改革的“乱花迷眼”,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育人定力。
家校共育:情感联结的温度课堂
在她的教育词典里,“家长”不是助教,而是见证者。她独创的“三不原则”(不要求家长辅导、不放弃一个孩子、不转嫁教育责任)颠覆传统家校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每天不间断的成长播报:59个孩子的课堂小练笔、劳动瞬间、读书分享,通过镜头化作家长手机里的温暖收藏。当其他班级群充斥作业提醒时,她的家长群正为“书包减重冠军”的趣事欢笑不断。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要做的不是雕刻产品,而是培育生命。”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她依然保持着那份从容。当清晨的阳光洒进教室,看着孩子们自觉整理书包的身影,听着此起彼伏的晨读声浪,她知道,那些曾在泥地里奔跑的乡村少年,那些在数字化浪潮中成长的城市孩童,都将带着这份被爱点燃的光亮,走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