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福利:
最近后台私聊择校的越来越多了,老师打算从今天开始,每天帮10名同学分析择校,尽我所能帮大家排除一些雷区。
做考研近10年了,什么黑历史都见证过!
(欢迎大家找我唠嗑)
最懂湖南工业大学考研的团队
···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湖南工业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湖南工业大学825中西音乐史】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
1.八佾舞于庭
出自《论语・八佾》,“佾” 是古代乐舞行列,一佾 8 人,八佾共 64 人。按周礼,只有周天子能享用八佾之舞,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八佾舞于庭” 指鲁国大夫季氏僭越礼制,在自家庭院使用八佾之舞,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孔子对此强烈谴责,认为是礼崩乐坏的表现,深刻反映出春秋时期社会秩序的混乱。
2.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著名古琴曲,题材源于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其旋律激昂、慷慨,充满杀伐之气,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和悲壮的情感。全曲结构庞大,有开指、小序、大序、正声、等部分,运用了独特的拨刺、撮音等演奏技法,极具艺术感染力。魏晋名士嵇康临刑前弹奏此曲,使其名声更盛,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3.曾志忞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作曲家。他积极投身音乐教育事业,编写了大量音乐教材,如《教育唱歌集》,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理论研究上,撰写《乐典教科书》等著作,系统介绍西方音乐理论知识,推动国人对西方音乐的认知。他还参与创办音乐社团,组织音乐活动,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近代音乐启蒙的重要人物。
4.小小画家
由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该剧以一个富有绘画天赋却被刻板教育束缚的儿童为主角,通过活泼的音乐和有趣的剧情,展现孩子对自由创作的渴望,呼吁尊重儿童个性发展,批判传统填鸭式教育。音乐融合民间音乐元素,旋律简单易记,节奏活泼,如《努力》等唱段,兼具教育意义与艺术价值,对中国儿童音乐发展影响深远,深受儿童喜爱。
5.国乐改良社
1927 年由刘天华等人在北京成立,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国乐社团。旨在改进国乐,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社团开展音乐创作、演奏、研究和教学等活动,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琵琶作品,如《光明行》《良宵》等,融入西方音乐技法,提升了国乐表现力。还举办音乐会、编辑出版音乐刊物,培养音乐人才,推动了国乐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了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转型。
西方音乐史
1.古钢琴
是钢琴的前身,主要包括羽管键琴和楔槌键琴。羽管键琴通过拨弦发声,音色清脆明亮,多键盘设计使其能演奏丰富和声,在巴洛克时期广泛应用,是当时重要的键盘乐器,常与其他乐器合奏或用于独奏。楔槌键琴则以槌子击弦发声,音色相对柔和,音量较小,但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力度变化,适合在小型室内演奏,为后来钢琴的发明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2.古典交响曲
形成于 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初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通常由四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快板,多采用奏鸣曲式,展现音乐的戏剧性冲突;第二乐章慢板,旋律抒情,常用变奏曲式或三段式;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节奏轻快;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营造热烈的氛围。代表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他们的交响曲作品结构严谨、旋律优美,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3.大地之歌
由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创作,采用中国唐诗为歌词,以德文版《中国之笛》中的诗歌为蓝本,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作。全曲共六个乐章,将人声与交响乐队巧妙融合,音乐风格独特,既有东方文化的深邃意境,又蕴含西方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展现出对生命、自然、死亡等主题的深刻思考,是马勒音乐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音乐史上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经典范例。
4.芬兰颂
是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代表作,创作于民族危亡时期。乐曲以激昂的旋律和磅礴的气势,展现了芬兰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开篇由铜管乐器奏出凝重深沉的旋律,象征着芬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随后音乐逐渐激昂,展现人民的反抗与斗争;最后以辉煌壮丽的旋律表达芬兰人民对自由和独立的坚定信念,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无数人,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5.第二维也纳乐派
指 20 世纪初以奥地利维也纳为中心,由勋伯格及其学生贝尔格、韦伯恩组成的音乐流派。他们在音乐创作上进行大胆革新,勋伯格创立 “十二音体系”,彻底打破传统调性体系,使十二个半音地位平等。贝尔格和韦伯恩进一步发展,作品具有无调性、高度抽象等特点,强调音乐的逻辑性和结构严谨性,对 20 世纪现代音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音乐走向全新的发展方向,开启了音乐创作的新纪元 。
简答题
中国音乐史
1.简述中国第一部音乐史著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中国第一部音乐史著作是王光祈于 1934 年完成的《中国音乐史》。王光祈以西方音乐学理论为参照,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史料,首次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这部著作共分 15 章,涵盖乐律、乐器、乐队、乐舞、歌剧等多个领域,从远古时期的音乐起源,到明清时期音乐的发展演变,都进行了详细阐述。
《中国音乐史》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中国音乐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开创了以科学方法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先河。此前,中国音乐研究多为零散的笔记、文论,缺乏系统架构,而王光祈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对比分析,拓宽了研究视野。此外,它为后世音乐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思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音乐学者投身于音乐史研究,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简述元杂剧与元南戏在音乐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元杂剧与元南戏作为元代戏曲的两大重要形式,在音乐上既有相同点,也存在诸多差异。
相同点在于,二者均以音乐为核心,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且音乐素材都大量汲取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在演唱形式上,都包含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以丰富音乐表现力。
不同点较为显著。在音阶调式上,元杂剧采用七声音阶,风格刚健雄浑,具有北方音乐的豪迈气质;元南戏则用五声音阶,风格温婉细腻,尽显南方音乐的柔美。在伴奏乐器上,元杂剧以弦乐为主,如琵琶等,音色醇厚;元南戏则常用鼓、板、笛,营造出清新明快的氛围。在结构方面,元杂剧通常一本四折,每折使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一韵到底,结构严谨;元南戏结构较为灵活,篇幅可长可短,宫调运用也较为随意,演唱方式更为自由,各个角色均可演唱。在曲牌运用上,杂剧曲牌有固定套数和规范,而南戏曲牌使用相对宽松,还会吸收当地民间小曲,更具地域特色。
西方音乐史
1.对比 19 世纪与 20 世纪欧洲民族音乐的异同
19 世纪与 20 世纪的欧洲民族音乐,在展现民族特色这一核心追求上是一致的。二者都积极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将民间的旋律、节奏、调式等元素融入创作,以表达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涵。
不过,二者在诸多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从风格上看,19 世纪民族音乐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注重情感的抒发,旋律优美动听,和声色彩丰富,追求音乐的抒情性与感染力。例如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充满了俄罗斯民族的深沉情感,旋律悠扬且富有诗意。而 20 世纪民族音乐风格更为多元,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在节奏、和声、配器等方面大胆创新,出现了无调性、十二音体系等新技法。像巴托克的音乐,在融合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同时,运用复杂多变的节奏和独特的和声,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感。从创作背景来看,19 世纪民族音乐常常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通过音乐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20 世纪民族音乐则更多地在全球化背景下,致力于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度和独特性,强调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2.简述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作曲家和经典作品。
早期,罗西尼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崭露头角。他的歌剧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活泼,充满了喜剧色彩。代表作《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快给大忙人让路》等咏叹调以其欢快的节奏和诙谐的歌词,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为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期,威尔第将意大利歌剧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历史、爱情、社会现实等多个领域,音乐与戏剧紧密融合,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在《茶花女》中,威尔第通过细腻的音乐变化,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和悲惨的命运,《饮酒歌》等唱段更是成为经典,流传至今。他在和声与配器上的创新,进一步增强了歌剧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后期,普契尼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同时融入了新的元素。他擅长描绘女性形象,音乐充满了抒情性和悲剧色彩。《图兰朵》中,他巧妙地融入中国民歌《茉莉花》元素,以独特的东方风情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普契尼的歌剧在音乐创作上更加注重旋律的优美和情感的表达,将意大利歌剧的抒情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论述题
中国音乐史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作曲家在歌剧方面的艺术贡献
20世纪30年代,中国音乐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个时期,中国作曲家不仅在艺术歌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歌剧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他们结合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歌剧作品,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性作曲家及其作品
萧友梅
萧友梅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早期歌剧创作的重要代表。他的歌剧《秋子》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多幕歌剧。该剧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秋子的悲惨命运,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秋子》不仅在音乐上吸收了西方歌剧的结构和技术,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旋律和节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部作品的成功演出,标志着中国歌剧创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黄自
黄自是另一位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歌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作曲家。他的歌剧《怀乡曲》以乡村生活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音乐语言,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淳朴情感和对家乡的深厚眷恋。黄自在创作中注重旋律的优美和和声的丰富,同时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歌的元素,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怀乡曲》的成功,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广泛好评,还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演出,为中国歌剧赢得了国际声誉。
赵元任
赵元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在语言学、音乐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他的歌剧《西厢记》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西厢记》,通过现代音乐语言重新诠释了这一经典故事。赵元任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西方歌剧的戏剧结构和音乐技法,同时保留了原作的文学韵味和文化内涵。《西厢记》的音乐既有西方歌剧的恢弘气势,又不失中国古典音乐的优雅与精致,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的典范之作。
艺术贡献与影响
20世纪30年代,中国作曲家在歌剧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还为后世的歌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萧友梅、黄自、赵元任等人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也为后来的中国歌剧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创作实践证明,只有将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综上所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作曲家在歌剧领域的艺术贡献,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的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西方音乐史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呈现复杂的状态,结合实际作品论述,印象派音乐的主要表现及20 世纪现代音乐的风格,谈谈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历史影响
19世纪末到20世纪,西方音乐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印象主义,再到现代主义的复杂演变。这一时期,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不仅反映了作曲家们的创新精神,也深刻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本文将结合具体作品,探讨印象派音乐和20世纪现代音乐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印象派音乐的主要表现
印象派音乐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音乐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曲家包括德彪西和拉威尔,他们的作品以独特的和声、色彩和表现手法著称。德彪西的《月光》和《大海》是印象派音乐的典范之作。《月光》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独特的节奏感,展现了德彪西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大海》则通过交响音画的形式,表现了海洋的动态变化和神秘氛围,体现了印象派音乐追求视觉和听觉双重效果的特点。
拉威尔的《小奏鸣曲》和《丑角的晨歌》同样展示了印象派音乐的魅力。《小奏鸣曲》运用了大量的中古调式,和声色彩丰富,通过不同的触键方式表现出远近、强弱、厚薄等不同的音响层次。《丑角的晨歌》则从一幅西班牙名画中获取灵感,音乐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展现了拉威尔对民族音乐的吸收和创新。
20世纪现代音乐的风格
20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作曲家们纷纷探索新的音乐语言和技术。其中,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舞剧形式、激进的音乐结构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了现代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尝试了许多新颖的音乐元素,如复节奏、无节奏和电子合成器,使得作品充满了前卫的气息。
此外,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和韦伯恩的序列音乐也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重要贡献。勋伯格的《五首管弦乐小品》和韦伯恩的《六首小品》通过打破传统的调性体系,开创了无调性音乐的新纪元。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结构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也在和声和节奏上进行了彻底的变革,为后来的现代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文化背景及历史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西方社会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对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象派音乐的兴起与当时绘画领域的印象主义运动密切相关,作曲家们借鉴了画家们对光线和色彩的处理手法,追求音乐中的视觉效果。同时,这一时期的音乐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内心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反叛。
20世纪现代音乐的多样性则反映了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技术进步。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使得作曲家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表达。现代音乐中的实验性和前卫性,不仅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也为其他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启示。
19世纪末至20世纪,西方音乐的演变不仅是作曲家们创新精神的体现,更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反映。印象派音乐和20世纪现代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也为后世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音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将继续在未来的音乐史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