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23年本科毕业,2025年上岸,算是三战“老兵”了。
一战报的北体新传,当时找的一对一,没有跟绿瓦,学习方式和心态都挺有问题的,380多的线我只考了350;二战跟了绿瓦,报的上体,本来前期备考都感觉挺好的,但是11月份的时候我犯了个致命的错误——我去打工了......是一个比较难得的机会,也是跟体育新闻相关的,所以后期二模的时候我还在比赛场馆里一边中文播报一边写题,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实际上深度专注的时间是不够的,所以二战我的分甚至比一战更低......
好在我真的挺犟的,所以在我前两年把雷区都趟了一遍、把反面教材都示范了一遍之后,第三年制定了周详的计划,使出了十二般的牛劲,终于是上岸了。
我的三战经历希望能够给非一战的弟弟妹妹们打一针强心剂,不要因为自己是二战或三战而更有压力,你应该想的是:你更加有经验,所以你能冲得更稳更快。
(自己给自己打鸡血)
专业课备考
EXPERIENCE
我的本科专业是播音主持,本科阶段没有系统性地学过新传知识,但是由于我们学校播音系是并入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所以也算是有对专业知识略沾皮毛。
先跟大家说说我一、二战的反面教材给大家避避雷。
一战北体新传,我把一对一老师给我讲的东西背会了,但是完全没有转化到答题上,所以最后写出来的东西完全呈现不了我的专业知识,就像一个吃了饺子的茶壶一样;而且那年我没有复习新闻实务,我以为不会考,结果考了一个体育节目策划,我格式都不会,在考场上直接傻眼,答成了论述题。
二战上体新传,因为上了班,后期复习时间不足,背书背得不牢,上体初试有70%都是书上的原知识点,所以我又傻眼了,信息的特点、网络媒体平台的类型这种书上的原题都没完整答出来。所以有在职考研的同学一定要做好工作和学习时间的权衡。
三战继续报了绿瓦半程颁,仍然考上体新传,这次我吃两堑长一智,首先是把书本上的东西背得非常牢(牢到我现在都记得)。其次是多练语段的论述,我把饭姐的课程回放了很多遍,因为我觉得饭姐讲课的话语很有逻辑,并且表述都很精妙,然后看了一些论文,积累学术化的表达,然后内化变成自己的。第三是搭建答题框架,我在后期给自己的要求是,看到一道题,脑子里要快速思考出答题的框架,并且写完开头就要想好,因为最后在考场上3个小时的时间基本是一直在写。这一步简单来说就是训练自己思考的速度和深度。
从时间线上来说:我三战其实只花了最后50天。前期一直在上班,11月初才离职,前期的网课都是下班了听,作业也是下班了写。所以我系统性完成以上三步都是在50天内完成的(一战的同学千万不要学!而且每个人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大家用不着用自己的进度去和别人比)
最后50天基本就是每时每刻都在看书背书,我没有去统计每天学了几个小时,因为我觉得量化的时间并不能衡量学习的质量,主要是看效率,并且深度专注,进入“心流”状态。德国学者韩炳哲认为:“人类在文化领域的成就,包括哲学思想,都归功于我们拥有深刻、专一的注意力”。所以呢,后期要把学习效率提起来,不然在每天在自习室坐十几个小时身体都要先垮了。
总结一下:第一,背书背书再背书;第二,后期学习要有效率。
政治备考
EXPERIENCE
我的政治是自己学的,买了肖秀荣全家桶,我感觉肖爷爷也是考研政治比较权威的,前期刷1000题,后期刷肖四肖八,最后一周开始背主观题。
我的建议是在政治上花的时间不要多于专业课和英语,因为“性价比”不高。普遍来看,所有考生的政治分差都不大(60-70),你可能花同样的时间学政治可以提分2-3分;但你花了同样的时间学英语,提10多分都是有可能的。(这个观点不是我说的,是一个老师说的,但我忘了是哪位老师了)
我是没有看网课的,我看网上有很多研友会去看网课,个人感觉一战的同学前期可以看一看,搭建知识图谱;不过有一些老师的政治网课可能是出于想让自己出名的动机,在讲课的时候讲很多段子,噱头,这是对备考无益的。同学们注意甄别。
但是呢,因为我做了三年的真题,明显感觉到题目发生了一些变化,今年很多考研名师都说过,题目变得更加灵活了,考察的不仅仅是考生的背诵能力,更是考察的基本政治素养。今年的主观题考的没有一道是我背过的,甚至最后一题还考了“数字鸿沟”,还以为自己走错片场了,但我也知道不能照搬专业课的那一套答案,最后一阵头脑风暴交了卷(完全是在自己编),考了67。
总之,考研政治的题目越来越灵活,体现出出题人要的不仅仅只是会死背书的书虫,而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大家就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了,平时要多多积累。
英语备考
EXPERIENCE
我英语也是自己学的,看了易熙人老师的阅读网课,他讲课比较有逻辑,而且是干货,是一套比较万能的拆题方法论,我之后考雅思也是用的这一套,还挺有用的。(考四六级也有用)
英语很重要,很多公共课滑铁卢的同学就是英语拖了后腿,建议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现在就要开始每天学英语了。我第一年开始的更早,22年第一次考试,21年11月就开始每天学英语了,我三次的英语都考得还不错。
时间线上来说,我在10月份之前都一直在疯狂刷阅读题,前期经常出现全错或四错的情况,后期基本全对。大家错得多的时候心态别崩,阅读的训练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稳住!我们能赢!
英语二的阅读更简单,所有阅读题加起来错误最好是不能超过五个;11月开始背作文模板,练翻译,作文的框架和模板仍然是看的易熙人老师的。
建议大家英语好好学,因为不仅仅是应对考场,读研以后一个好的英语水平也是比较有利的,而且复试会考英语口语。
(学累了发个状态卷死同学)
复试备考
EXPERIENCE
复试是由自我介绍、随机问答、抽题回答、英语口语几个部分组成的。我的自我介绍写的都比较垂直,都是介绍几个赛事经历的,这方面比较有话说,同时也是引导老师往这个方向提问,我就能开始“侃大山”了。所以建议大家在自我介绍里放一些自己可以侃侃而谈的东西。
专业抽题回答方面是比较重要且需要大量时间训练的,其实就是把你初试写在卷子上的东西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口语化一些,多一些交流感。绿瓦的复试颁课上学姐会让我们“大胆开麦”,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口述之外,讲话状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卡壳了不要紧张,继续说下去,如果支支吾吾反而露怯。
(这是我去复试的时候拍的绿瓦大楼,面完已经五点半了,正好看落日)
我专业问题回答的时候发现几个老师大部分时间都低着头看资料,一会儿才抬头看我,我就看哪个老师抬头了,就逮住ta对视,主动和老师眼神交流,展示自己自信、积极的状态。
英语口语就更看状态了,并没有说要求口音多么标准英式或者美式,基本发音清晰就OK,我练口语用的是“每日英语听力”APP,里面有各种文本的示范音频和慢速版。另外,如果没有听懂老师问的什么,可以再次确认,或者直接说对不起我没明白,能不能再说一次,都没问题的;只要提前准备充分,英语口语相信都难不倒大家的。
希望大家到时候面试时脸皮都能像我这么厚。
想对学弟学妹们说
EXPERIENCE
上实务颁的时候空镜学长给我们讲了关于备考期间学习状态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在这里复述一下,对大家应该也很有用。
在备考的这段时间当中,你的心态不能是一个“熬”的心态,你不能觉得很煎熬,而是要积极解决问题。因为你如果去“熬”,那就会像一条跟大流的鱼一样,勉勉强强漂向终点,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踩线甚至不过线。所以希望大家在备考的过程当中都积极一些,特别是最后的冲刺阶段。
但也并不是说用备考把自己的时间挤满了,写题写得心态崩溃的时候就去打打球、跑跑步,和同学去吃好吃的,摸一摸图书馆的猫。
休息的方式呢,建议大家少刷社交媒体,尤其是某书,典型传播焦虑的,有些帖子还会把考研塑造成一个很悲情化的过程,什么十二月的图书馆很冷、我的青春困在了冬夜的真题里......其实我在身边考研同学身上根本看不到这些东西,反而是看到的积极地、追求进步的过程。
(看书到一半还去和朋友过万圣节了)
另外,如果你刷一小时短视频,你会感觉其实你也没有休息到,因为你的注意力一直在被攫取,而且碎片化内容会破坏你的深度思考能力,使专注力下降。
最后,考研是一场长跑,但并不是一场马拉松,没有漫长到贯穿你人生的整整一年或两年。大家在备考期间用不着把考研当成生命的全部,如果持有这种心态,那么你的心态会比较脆,容易崩溃,无法面对不成功,并不是说大家不会成功的意思哈,我作为一个“失败学大师”,是想让大家调整好心态。
考研只是你们生命经历当中的一部分,但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希望大家考研的经历能和你们生命当中其他耀眼的经历一样熠熠生辉。
(最后附上一张我本科学校的自习室早八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