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表姐家上初中的儿子最近闹着要退学,原因是父母给他报的五个课外班"太折磨"。看着孩子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的样子,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县城中学看到的一块标语牌:"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当年觉得悲壮,如今想来却透着股心酸——多少普通家庭正用尽全力托举孩子,却把最该守住的东西弄丢了顺序。
1、优先托举孩子,忽略自身成长
很多家庭里,父母往往把所有的希望和资源都一股脑地倾注在孩子身上,自己却停止了成长的脚步。
父母省吃俭用,给孩子报各种昂贵的补习班、兴趣班,却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参加一次提升自己的培训。他们觉得只要孩子能出人头地,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
昨天一个朋友说起她的邻居。夫妻俩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收入并不高。但他们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给他报了各种特长班,英语、绘画、钢琴,一个都不落下。
为了支付这些费用,夫妻俩省吃俭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他们自己呢,多年来一直从事着简单重复的工作,没有想过要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有一次,公司有一个晋升的机会,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学历背景,邻居因为自身条件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
他们的孩子,在父母的过度托举下,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厌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榜样。如果父母只注重托举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成长,那么孩子看到的就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父母,这很难让孩子真正信服和尊重。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2、过度关注物质满足,忽视精神滋养
很多家庭认为,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最好的托举。他们拼命赚钱,满足孩子各种物质需求,买名牌衣服、电子产品,带孩子去高档餐厅吃饭,却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小李的家庭就是这样。小李的父母是生意人,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他。父母觉得亏欠孩子,就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小李想要什么,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买。
然而,小李的内心却很空虚。在学校里,他虽然穿着名牌,用着最新的电子产品,但却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他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演讲比赛,小李很想参加,但因为平时缺乏精神上的锻炼和积累,他站在台上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只能灰溜溜地下了台。
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孩子来说,精神上的滋养同样不可或缺。一个内心丰富、有思想、有追求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父母应该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阅读、聊天、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3、重视短期成绩,轻视长远发展
很多家庭在托举孩子时,往往只看重孩子的短期成绩,比如考试成绩、比赛名次等,而忽略了孩子的长远发展。他们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要取得好成绩,一旦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会批评指责。
小王的父母就是这样的。小王从小学习就很努力,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父母为了让他保持好成绩,给他报了很多辅导班,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小王虽然成绩很好,但却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没有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
上了高中后,学习难度加大,小王开始感到力不从心,成绩也一落千丈。他变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只看重眼前的成绩。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写在最后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家庭把托举的顺序搞反了。他们倾尽所有托举孩子,就像捧着刚出炉的面包跑马拉松,生怕降温了就不美味。
其实,真正的托举,应该是父母先托举好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注重孩子的精神滋养,而不仅仅是物质满足;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只看短期成绩。
当我们把关爱的顺序调个个个儿,或许就能看见孩子长出自己的翅膀。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