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资料推荐
(一)官方指定教材
核心教材:朱彤主编《传热学》(第七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为主要教材,重点掌握导热、对流、辐射三大模块的公式推导与工程应用。杨世铭《传热学》(第四版)可作为辅助教材,补充理论深度。
配套资料:
《传热学要点与解题》(王秋旺、曾敏编写,三一丛书):按章节解析核心知识点,提供 159 道典型例题及 219 道自我检测题,适合基础阶段巩固公式应用逻辑。
《高等学校学习辅导与习题精解丛书:传热学辅导与提高》:包含分级例题与习题解答,新增计算机求解传热问题内容,适合强化阶段突破难点。
广州大学力学系 “绿皮书” 习题集(张永山主编):针对性覆盖高频考点,如 “导热微分方程应用”“对流换热系数计算”。
(二)真题与模拟题
真题资源:近 15 年 840 真题及答案(鸿知考研网整理版)为核心资源,题型固定(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高频考点包括 “傅里叶定律应用”“牛顿冷却公式计算”“辐射换热网络分析”,部分题目直接来源于教材例题或课后题。
模拟题:《广州大学 840 传热学强化模拟五套卷》(豆丁网)结合 “空调系统设计”“新能源传热” 等实际案例设计创新题型,冲刺阶段每周完成 1 套模拟训练,重点训练 “换热器热计算”“非稳态导热数值解” 等综合题。
(三)辅助工具
思维导图工具:XMind 绘制 “传热学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标注核心公式(如 “导热微分方程”“角系数计算式”)及关联解题步骤(如 “辐射换热网络构建流程”)。
计算工具:结合 Excel 或 MATLAB 验证 “有限差分法”“集总参数法” 等复杂计算,提高解题效率。
二、分阶段复习策略
(一)基础阶段(3-6 月)
教材精读与公式推导:
按 “导热→对流→辐射” 顺序精读教材,同步推导 “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斯忒藩 - 玻尔兹曼定律” 等公式,标注适用条件(如 “第三类边界条件”“灰体假设”)。
完成教材课后习题,例如用 “热阻法” 分析 “多层平壁导热”,结合《传热学要点与解题》验证逻辑正确性。
知识点整理:
建立 “公式 - 案例” 笔记本,例如将 “导热微分方程” 与 “肋片温度分布” 关联,总结参数取值方法(如 “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处理”)。
手动推导 “集总参数法”“海斯勒图解法” 的数学表达式,背诵 “毕渥数(Bi)”“傅里叶数(Fo)” 等关键参数的物理意义。
关键动作:
每日完成 1-2 道基础计算题(如 “圆管稳态导热热流量计算”),训练公式应用熟练度。
使用 XMind 梳理 “热量传递三种方式” 的逻辑关系,标注各方式的联动机制(如 “复合传热过程的热阻并联”)。
(二)强化阶段(7-9 月)
真题规律总结与专题突破:
分类整理近 10 年真题,发现高频考点(如 “稳态导热温度分布”“自然对流换热关联式”),用 “核密度分析” 评估章节重要性(如 “对流换热” 占比约 40%)。
针对 “多模块综合题”,结合《传热学辅导与提高》,分步骤解析 “导热 + 对流”“辐射 + 导热” 的联动机制,联立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如 “太阳能集热器的传热过程分析”)。
跨学科整合:用 “工程热力学” 分析 “换热器能效”,或用 “流体力学” 优化 “强制对流换热计算”,增强综合解题能力。
真题答案鸿知考研网有
薄弱模块突破:
针对 “非稳态导热”“辐射换热网络” 等难点,结合《传热学程序设计及应用》补充编程实现逻辑,用对比表格区分 “有限差分法” 与 “有限容积法” 的适用范围。
计算题需通过真题训练速度,例如限时 20 分钟完成 “二维稳态导热数值解”,注重公式代入顺序与单位换算。
关键动作:
每周完成 1 套真题,严格计时(如选择题 10 分钟 / 题,计算题 30 分钟 / 题),训练答题速度与完整性。
分专题整理错题,例如将 “辐射换热” 相关错题归类,标注高频考点(如 “角系数的相对性”)及对应教材页码。
(三)冲刺阶段(10-12 月)
高频考点强化与模拟训练:
反复默写 “三大传热方式公式” 及适用条件,限时完成模拟题(如 “基于 ε-NTU 法的换热器热计算”),确保 30 分钟内完成逻辑清晰的答案。
背诵 “传热学术语”(如 “临界热流密度”“接触热阻”),每周完成 1 套真题,按 “问题分析 - 公式选择 - 参数代入 - 结果验证” 结构组织答案(如论述 “辐射换热网络构建” 时结合等效热阻法)。
全真模拟与热点整合:
每周限时完成 1 套真题,模拟考试环境,合理分配时间(选择题 15 分钟,计算题 90 分钟,应用题 45 分钟)。
整理 “节能技术”“新能源传热” 等前沿案例,用 “传热学 + 环境科学” 构建 “现象 - 理论 - 对策” 答题逻辑,参考《传热学报》补充技术背景(如 “相变储能材料的传热特性分析”)。
关键动作:
建立 “热点 - 理论 - 案例” 知识库,用 Notion 按 “年份 - 主题 - 公式 - 案例” 四维度标签化管理,例如 “2024 智慧供热” 关联 “数值模拟” 与实际工程案例。
参加模拟考或找研友互批,重点检查计算题的 “公式准确性”(如 “努塞尔数关联式的选择”)与应用题的 “理论深度”(如引用朱彤教材原文)。
三、备考技巧与注意事项
真题使用:
真题重复率较高,需重点掌握近 10 年真题中的高频考点(如 “稳态导热热流量计算”“辐射换热角系数”),分析错题时总结解题思路(如 “计算题先明确已知条件与所求参数”)。
综合应用题需结合文本细节,例如用 “热阻法” 分析 “管道保温层厚度优化”,或用 “相似原理” 设计 “对流换热实验方案”。
教材与扩展资料:
朱彤《传热学》需反复精读,真题答案常直接引用教材原文(如 “导热微分方程的物理意义”)。
《传热学要点与解题》需重点关注 “跨模块综合题”,近年真题多次考查 “导热与对流的联合应用”(如 “肋片强化传热的工程设计”)。
实践题型训练:
计算题:定期练习 “非稳态导热集总参数法”“辐射换热网络计算”,参考《传热学辅导与提高》优化解题步骤(如 “热平衡法建立节点方程”)。
案例分析题:积累 “空调系统故障分析”(如 “蒸发器结霜对传热的影响”),用 “传热学原理” 评估工程风险,每周完成 1 个实际案例并寻求专业反馈。
热点追踪与学科交叉:
关注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传热学报” 等公众号,积累 “建筑节能”“数据中心散热” 等案例,用 “传热学 + 信息技术” 分析前沿技术。
理工科背景考生可强调 “数值模拟应用”,例如用 MATLAB 实现 “二维非稳态导热的数值解”;文科背景考生可侧重 “政策分析”,例如用 “传热学指标” 评估建筑节能标准合理性。
四、避坑指南
避免遗漏章节:
需全面复习 “非稳态导热”“辐射换热网络” 等模块,近年真题已涉及 “海斯勒图解法应用”“多表面辐射换热计算” 等考点。
关注 “传热学新技术” 等新增内容,教材虽未明确更新,但需结合学术动态补充(如 “微纳尺度传热特性”)。
答题规范:
计算题需严格遵循 “公式 - 代入 - 结果” 逻辑,避免直接写答案(如回答 “自然对流换热系数计算” 时,需先列出关联式再代入参数)。
应用题需注意格式规范,例如标注 “边界条件”“特征长度选择”,避免脱离题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