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公元前276年,秦将司马错伐楚受挫于黔中郡,战略重心转向巴蜀。李冰任蜀郡守后,经三年实地勘察,发现岷江出山口处存在天然坡度差,这为自流灌溉系统创造了地理条件。李冰利用这一天然坡度差设计并建造了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构成。其设计遵循“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原则,三大主体工程构成精密系统:
鱼嘴分水堤:长800米,顶宽30米,采用竹笼卵石垒筑。岷江流经鱼嘴时,受“离心力”作用,形成“凹岸引清水、凸岸排浑水”的自然分沙模式——表层低含沙水流向凹岸(东侧)汇入内江,底层高含沙水则被推向凸岸(西侧)的外江主流道排走,年均排沙量超内江1.5倍,从根源上避免灌溉系统淤塞。春耕枯水期,内江凭借深窄河道阻力小的优势,自动引入60%以上水量,经总长1165公里的干渠网络滋养成都平原;夏秋汛期,宽浅的外江主河道迅速分流超60%洪水,彻底终结“蜀人几为鱼”的洪灾威胁。东汉《风俗通义》记载:“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唐代诗人岑参在《石犀行》中赞其“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李冰守蜀时,功与神禹俱”,可见其工程成效之显著。
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鱼嘴下游1.2公里处,堰顶海拔730米。当内江流量超过380立方米/秒时,水流借助弯道环流与堰体高度差形成直径15米的水平漩涡,将粒径超0.2毫米的砂石抛入外江,年排沙量达80万立方米。现代流体力学模拟显示,飞沙堰的排沙效率比现代混凝土堰体高出23%。
宝瓶口引水口:通过“火焚水激”法凿穿玉垒山形成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峡口。峡底埋设始于东汉的“卧铁”,现存四根分别铸于明万历、清同治年间,作为岁修时“深淘滩”的基准。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分析其原理:“峡口束水,势若建瓴,虽暴雨骤至,而引水量恒如刻漏。”宝瓶口与飞沙堰配合,形成动态平衡系统:当内江水位超过警戒线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溢出;当水位不足时,宝瓶口的束水效应可提升流速,确保灌溉用水优先分配。
宋代《堤堰志》详细记载岁修标准:“每岁霜降后,役夫三千,淘滩至铁板底,深一丈二尺。”元代《蜀堰碑》记载岁修“用竹六万斤,役夫七百人”,“淘必及底,底有铁板,不及责堰不固”。《蜀堰碑》还提到,为解决都江堰维护中的截流的难题,元代引入了“杩槎”截流技术,用三脚木架装卵石形成临时围堰,实现枯水期河道截流,为岁修创造条件。清代形成“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管护规范。与古埃及依赖巨型水坝、两河流域依靠密集渠网不同,都江堰开创“无坝引水”模式,形成可持续的耗散结构系统。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评价:“都江堰的生态智慧远超罗马引水渠,它展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都江堰证明人类可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工程。”
(摘编自《中国古代水利科技史》,科学出版社)
材料二:
五代吴越时期,钱镠设立“撩浅军”专业治水队伍,奠定塘浦圩田体系基础。这支由两万名士兵组成的队伍,“以兵代役,浚河筑堤”,形成“十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的初级水网。至北宋景祐年间,范仲淹推行“修圩、浚浦、置闸”三策,将水网标准化为“五里横塘,七里纵浦”:横塘间距250米,底宽8米;纵浦间距350米,底宽12米。每个圩区约500亩,四周筑“圩岸”高3米,顶宽1.5米,形成“金城环圩”之势。明代《吴中水利书》记载:“圩岸之制,高厚各三丈,基广五丈,顶收一丈,外坡植柳,内坡种苇,固若金汤。”
塘浦圩田系统形成了立体农业结构:
高圩田:种植桑树(每亩200株)、苎麻(套种于桑间),桑叶养蚕,麻皮织布。南宋《陈旉农书》记载:“蚕沙饲鱼,其塘泥肥桑,循环相资,十倍其利。”
中圩田:水稻与油菜轮作(早稻-晚稻-油菜三年轮替),稻秆制蓑衣,菜籽榨油。明代《天工开物》称:“苏湖之米,粒大而莹,岁供京师四百万石。”
低圩田:开挖“棋盘塘”(每塘1亩),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塘泥作基肥。元代王祯《农书》详述:“深塘养鱼,浅塘种芡,周回植茭,一圩之内,物尽其用。”
圩堤带:种植茭白(固堤)、芦苇(编席)、柳树(防洪),形成生物护岸体系。清代《江南催耕课稻编》记载:“圩堤植柳,根株纠结,虽风涛冲击不崩。”
南宋方勺《泊宅编》记载:“苏湖熟,天下足。盖谓其圩田之利也。”明代《吴江水考》详述“四闸联控”技术:通过斗门(进水闸)、堰闸(排水闸)、潮闸(防咸)、月闸(调蓄)协同运作,实现“旱灌涝排、咸淡分离”。
现代遥感研究显示:传统圩田水面率达18%,较现代农田高5倍,使区域空气湿度提升12%,夏季气温降低2~3℃。2018年浙江湖州“桑基鱼塘”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单位面积蛋白质产出是单一水稻种植的7倍。2021年生态监测表明:圩田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截留率达氮67%、磷58%,为长江三角洲“绿水青山”保护提供传统智慧样本。
(摘编自《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农业出版社)
1.下列对都江堰工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鱼嘴分水堤通过河道来调节水量,实现内外江全年平均分配,保障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防洪需求。
B.飞沙堰利用水平漩涡效应,清除内江粒径超0.2毫米的砂石,其排沙效率高于现代混凝土堰体。
C.宝瓶口是用“火焚水激”法形成的峡口,峡底卧铁自东汉埋设至今,作为岁修时“深淘滩”的基准。
D.元代引入的“杩槎”技术,为都江堰全年河道的截流创造了条件,解决了都江堰的截流难题。
2.关于圩田的生态功能,下列说法符合材料二的一项是(3分)
A.“五里横塘,七里纵浦”的标准化水网设计主要服务于农产品的长途运输与贸易。
B.圩田系统的中圩田通过蚕沙饲鱼、塘泥肥田的循环,使单位面积蛋白质产出提升七倍。
C.传统圩田是古代粮食的重要产地,同时也为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D.现代监测证实传统圩田对氮磷污染物的截留率远远高于现代污水处理技术的截留比例。
3.下列对两则材料中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对比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水利模式,凸显都江堰“无坝引水”的独特性。
B.材料二引用宋元明清几个时代的史料,按历史时间顺序阐述了圩田结构的演变。
C.两则材料对相关系统的内容都进行了分条介绍说明,文章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现代科学数据来佐证古代都江堰工程和塘浦圩田的效果。
4.材料一引用《蜀堰碑》《堤堰志》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5.综合两则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对当代生态治理的启示。(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雨天的刨木花
许冬林
雨下得看不见雨。只听见屋檐下的水声,滴滴答答的像雨躲着藏着聚到一处去说话。介于鸭蛋蓝和蟹青色之间的天空,有种蓬松感——雨把天色下得起了毛。
雨线大约是极细密的,以水汽的形态漫漶着。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肌肤和呼吸都汪在丰沛的水分里。这样的日子,一切都像是软的,都像是坍塌下来,丢了轮廓,变了形。
①丢了轮廓的,还有我的父亲。在下雨的日子,我的父亲不再是平日里那个表情绷紧一脸严肃的父亲,他敛了锋芒,变得和气而陌生。在那个三千多年前的乡村,我和弟弟穿过笼在雨雾里的田野和村庄,奔回家,迎接我们的常常是满屋的刨木花。我们披拂一身毛茸茸的细密雨珠,立在门槛上,无处下脚;并不敞亮的瓦屋里,空气中挤满木头的香味,地上蓬松的刨木花,一圈一圈的,大圈缠着小圈,像浪花,从堂上的大桌脚下一路推涌过来,漫到大门口的门槛下。站在这满地刨木花里的,是父亲。
②父亲的午饭又迟了!
他从一簇正翻卷出来的刨木花上方抬起脸,看着我和弟弟湿答答地站在门口,一愣,然后是抱歉似的一笑。他愣着发笑的那刻,极笨拙,眼睛里甚至有片刻茫然,他像一只被海浪推到沙滩上的龟,站在浪花里,无所适从。愣了一会后,他终于醒过来一般,恋恋放下手中的木工刨子,走进昏暗的厨房。他临走抓了一把刨木花,到灶膛里引火。潮湿的空气里,被切断或锯开的木头散发浓郁清香,这木头清香里慢慢又混进来柴薪燃烧的香味。这些香味儿也像一圈一圈的刨木花,蓬松漫涌在我们的嗅觉里。
③在雨天,母亲总要回娘家。她一走,煮饭的事情便落在了父亲头上。父亲总喜欢趁雨天做木工活,他一做起木工活,就会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给我和弟弟做午饭。
雨天做木工的父亲,也像是受潮坍塌般融化了的父亲。他会向我和弟弟抱歉地笑,露出很白的很大的牙齿,他平时笑得少,总抿着嘴角。他半躬在木工长条凳上,朝我和弟弟抱歉着笑的时候,我看清他的门牙有一点微龅——干木工活时的父亲,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暴露太多。他大约也觉情怯理亏,觉得自己不该玩木头,所以感到抱歉,所以讨好一般地向我们微笑——这真是变了天。那时候,我和弟弟总要在父亲抱歉的笑容里恍惚一会,因为违背常理,一时不能适应。要知道,平时感到抱歉的总是我们。我们放学迟归在田野上疯玩了,我们期末考试太慎重,用他的钢笔答题,结果异丢了他极为珍爱的钢笔,我们玩游戏不小心烧了人家的看鱼棚,被人家追上门索要赔偿了……实在,我们做儿女做得错漏百出的,害得他常常生气。他一发怒,我们就缩着脖子低头站在大门两侧,像两只哑口无言的石狮子,一动不动。我们不敢进门,也不敢跑远,心里怀着一万句抱歉。
我们没想到,父亲也有貌似理亏一般的抱歉。他一抱歉,就默默待在厨房里赶着生火烧饭,锅上一把锅下一把地手忙脚乱,那平日里做父亲的威风全颓了。这样的父亲让我和弟弟在短暂恍惚和不适应之后,④很快就欢喜起来。
这雨天的刨木花的清香里,我们的父亲跌了威风,没了尖锐棱角,话儿少少的,声儿低低的。当他面对我和弟弟,他的脸是和颜悦色;当他背对我和弟弟在厨房忙碌时,他的背影里掺进了一丝母性的柔软和温暖。
雨天真好。刨木花真好。
虽然我和弟弟饥肠辘辘,虽然我们对他忘记煮饭怀有怨言,但是一想到这个雨天里的父亲,坍塌融化了一般的父亲,我们心里也快活得很,四处流溢的刨木花香味里似乎也有糖分在慢慢溢出来。如果平日的父亲是巍峨高耸的,那么这一日的父亲变成缓缓起伏的丘陵了。父亲降低了海拔,无疑,对比之下,我和弟弟的海拔上来了。心理上,我们接近父亲了,这让人激动。
我们的激动很快得到释放。父亲进了厨房,把一个涌满刨木花的堂屋暂时腾给了我和弟弟。我们把覆满细小水珠的黄色帆布书包,胡乱放在落满锯本屑的小椅子上,没有饭吃,我们就地取材玩起刨木花。我们像两条小鱼,刚回家,身上还覆满亮晶晶的水珠子,这些水珠子就像我们身上的鳞片,我们滚进满地的刨木花中,真软真香的木头浪花呀,我们把自己淹得深深的,又相互寻找。我们在蓬松的刨木花之间呼吸,细小的刨木花碎屑在鼻唇之间一跳一跳地翕动,我们像鱼在水底吐泡泡。那些刨木花舔干净了我们身上的水珠子,我们睡在蓬松的刨木花里,木头的香味层层叠叠,把我们包糖果一样地包好。我们像睡在云朵里。天上的牛郎织女都是睡在云朵里的吧,我们是小神仙了。
我们在刨木花的缠绕里,享受着一种在雨天才有的隐秘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只有母亲不在家时才有。母亲不在家,我们就像是野生的了,雨水里怎样湿了衣服,刨木花里怎样沾了一身的碎木屑,父亲都看不到,父亲的眼睛里只长着木头。这一天,父亲也成了野生的父亲,没有人管束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对雨的描写,从听觉、视觉入手,运用“起了毛”等表述,细腻描绘出环境的阴沉压抑,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B.“抬起”“一愣”“一笑”等动作和神态描写,既描绘出父亲专注的状态,也形象写出父亲下意识里对我们的敷衍。
C.“两只哑口无言的石狮子”隐喻着我和弟弟并未因父亲的怒火而感到畏惧,展现出我们不愿轻易屈服的倔强性格。
D.文章以“雨天的刨木花”为线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借助回忆,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亲情的珍视。
7.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承上启下,把雨天的父亲引了出来,流畅又自然,表达出对父亲的嘲讽。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下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运用插叙,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增添了细节,使情节更加连贯、完整。
D.句子④中的“很快”真实再现孩子心理:情绪转变迅速,内心世界单纯而丰富。
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4分)
9.本文的叙述视角有何将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陈寿[注]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会父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
(节选自《晋书·陈寿传》,有删改)
材料二: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救成。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魏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注】陈寿,西晋史学家,著有“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兰处不得分。(3分)
宦人黄皓专A弄威权B大臣C皆曲D意附之E寿独不为F之G屈H由是屡被谴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竟,最终,与《屈原列传》“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中的“竟”字意思相同。
B.以,意为凭借,与《谏太宗十思疏》“戒奢以俭”中的“以”字意思相同。
C.属,撰写,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字意思不同。
D.尝,意为曾经,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尝”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寿因不愿意依附宦官黄皓而屡遭贬黜,后因张华赏识他的才华,被举荐为孝廉,时人赞他有良史之才。
B.陈寿在《三国志》中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抬高诸葛瞻书法造诣,因个人恩怨扭曲史实,因此遭人非议。
C.曹植因才华受到曹操赏识,但因任性酗酒、私开司马门等行为失宠,后在军事任命中醉酒误事,失去信任。
D.据材料二,二丁之子在汉末魏初就被杀,陈寿不可能向其觅米,故材料一“索米作传”之事可能存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
(2)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14.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和诸葛瞻评价不高,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其原因。(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古诗,完成15~16题。
戏答圣俞[注]持烛光之句
欧阳修
辱君赠我言虽厚,听我酬君意不同。
病眼自憎红蜡烛,何人肯伴白须翁。
花时浪过如春梦,酒敌先甘伏下风。
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
【注】圣俞:北宋诗人梅尧臣,字圣俞,与欧阳修交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言虽厚”与“意不同”对比,体现诗人对友人赠诗的珍视与自我心境的独特。
B.颔联以“红蜡烛”刺目与“白须翁”孤寂呼应,暗含诗人对衰老与少人陪伴的无奈。
C.颈联描写诗人与友人春日赏花、把酒言欢的场景,表达时光易逝、人生如梦的慨叹。
D.诗歌围绕“戏答”,以调侃与自嘲的口吻写自己,但轻松的笔调中亦暗含人生感慨。
16.本诗的尾联有何含义?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游览泰山时,看到日出前云海在晨光中不断变幻色彩,不禁想起姚鼐《登泰山记》中的名句“ ▲ , ▲ ”。
(2)在交响音乐会上,当小提琴从轻快旋转为低沉倾诉时,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 ▲ , ▲ ”的描写。
(3)古代文人常借“水”来体现哲理,如“ ▲ , ▲ ”。
二、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长大以后,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息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携手同行;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监督者的姿态。时间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话多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
18.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以“时间”为主语,仿写画线句子。(4分)
19.移情通过“拟人化的情感投射和意象的反哺烘托”来抒情,请分析材料如何使用移情这种修辞。(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看着旁边的队伍飞快前进,而你所在的队伍却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总是慢吞吞的?无论是超市结账还是食堂打饭,似乎你总能“幸运”地选到最慢的那一队。然而大家在排队时往往会提前计算,比较前面几位购物车里货物的量,选择相对合适的队伍排。积累下来,即使队伍排了很长,也很少会有“一个队伍里买东西都特别多,另一个队伍里买东西都特别少”的场景。所以,除极端个例以外, A 。
在概率的基础上,你还可能会受到“幸存者偏差”的影响,这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①容易注意的,②往往是极少数幸存者,④而当你只关注这少量样本,⑤忽略样本背后隐藏的关键信息时,⑥你得到的结论可能就不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B 就是极少数的“幸存者”。每当注意到其他的队伍变得快了,就会对这个信号格外敏感。几次下来,认知也会慢慢累积,给你一种你永远排不上“快队”的错觉。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对下列句中双引号的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幸运”,表示否定或者讽刺,与《拿来主义》里: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双引号用法一致。
B.“一个队伍里买东西都特别多,另一个队伍里买东西都特别少”,表示突出强调,与《说“木叶”》里: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双引号用法不一致。
C.“幸存者偏差”,表示特定称谓,与《故乡》里: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双引号用法一致。
D.“快队”,表示特殊含义,与《一名物理学家的特殊历程》里: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双引号用法一致。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自然竞争中的“公地悲剧”(tragedy of commons)指植物为获得更多的光资源和水资源,会花费很大的代价造更多的根伸展到别的植物处,造更多的叶子,长得比旁边的植物更高。而更多的根系导致每株植物得到的养分更少,更多的叶子也导致每株植物得到的光更少。这个“卷”的行为的确与自然选择有关,但演化告诉我们,不同的个体之间不仅有竞争关系,还有协同、共生、寄生……它们又何尝不是美好的多样性,共同形成参差百态的自然大观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3分)B 【解析】A“全年平均分配”错误,原文“春耕枯水期,内江凭借深窄河道阻力小的优势,自动引入60%以上水量”“夏秋汛期,宽浅的外江主河道迅速分流超60%洪水”说明水量并非全年平均分配;C“卧铁自东汉埋设至今”错误。根据原文“现存四根分别铸于明万历、清同治年间”说明如今东汉卧铁已不存在;D“全年河道的截流”错误,杩槎为枯水期的河道截流措施。
2.(3分)C 【解析】A“长途运输与贸易”无依据;B“蚕沙饲鱼,塘泥肥田的循环”是高圩田;D“远远高于现代污水处理技术的截留比例”于文无据。
3.(3分)B 【解析】原文“塘浦圩田系统形成了立体农业结构”,说明高圩田、中圩田、低圩田、圩堤带是立体农业结构,引用史料是为了说明技术细节。
4.(4分)①《堤堰志》和《蜀堰碑》印证上文宝瓶口峡底卧铁的作用,说明了维修的标准,使文章严谨,更具可信度。②《蜀堰碑》提到“杩槎”截流技术,体现了技术的更新和岁修的延续性,使文章内容更全面。(每点2分)
5.(6分)①顺应自然规律:都江堰遵循“因势利导,因时制宜”原则,利用自然坡度差设计建造。②形成相互协作的系统,保障生态平衡:塘浦圩田系统形成了立体农业结构,各部分发挥作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保障生态平衡。(每点3分)
6.(3分)D 【解析】A“细腻描绘出环境的阴沉压抑”错误,此处渲染出朦胧、湿润、静谧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舒缓、温馨的情感基调,同时营造出雨天特有的慵懒氛围,与父亲雨天做木工活时自在放松的状态相呼应;B“也形象写出父亲下意识里对我们的敷衍”错误,结合文章可以看出父亲只是因为“抱歉”而笑;C“隐喻着我和弟弟并未因父亲的怒火而感到畏惧”错误,此处写出了“我们”内心充满恐惧,不敢随意动弹、不敢说话的状态。
7.(3分)A 【解析】“表达出对父亲的嘲讽”错误,此处只是形象写出了父亲的变化,父亲不再“严肃”,变得“和气而陌生”。
8.(4分)①“巍峨高耸”,展现出父亲平日的形象,严肃、威严、有力量,是家庭的顶梁柱;而“这一日的父亲变成缓缓起伏的丘陵”,则描绘出父亲温和、亲切、柔和的一面。②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巍峨高耸”的山和“缓缓起伏的丘陵”相对比,使读者能够更直观、深刻地理解父亲在孩子眼中不同时期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每点2分)
9.(6分)①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以“我”的视角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的回忆之中,更易产生共鸣。②以儿童视角讲述故事,通过孩子的眼睛观察父亲在雨天的变化,描写在刨木花中的玩耍,情感纯真质朴,语言童真童趣,让读者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和无忧无虑。(每点3分:答出“第一人称”和“儿童视角”各得1分,能展开分析再分别得2分)
10.(3分)BEH
11.(3分)B 【解析】《谏太宗十思疏》“戒奢以俭”中的“以”是连词。
12.(3分)B 【解析】“抬高诸葛瞻书法造诣”曲解文意。
13.(8分)
(1)(4分)陈寿年少时就喜欢学习,师从同郡人谯周,担任蜀国观阁令史。(“好”“师”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4分)曹植放纵性情行事,不自我约束修养,饮酒没有节制。(“雕励”“节”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4.(3分)①陈寿父亲曾是马谡参军,马谡被诸葛亮诛杀,陈寿父亲也受牵连被髡刑,陈寿可能因此记恨诸葛亮。②诸葛瞻轻视陈寿,陈寿可能对此不满。(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15.(3分)C 【解析】“描写诗人与友人春日赏花”曲解诗意。
16.(6分)①尾联意为只有吟咏诗文从来不知疲倦,这才知道在文字中能获得无穷的快乐。
②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执着。诗人历经生活变迁,在赏花、饮酒等事上已兴致不再,却唯独对吟诗热情不减,体现出他对诗歌创作的钟情。(每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7.(6分)
(1)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3)示例一: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示例二: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示例三: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18.(4分)示例:时间让树木增添年轮的时候,也会在人的额头增添岁月的年轮——抬头纹。
19.(5分)①通过赋予时间“携手同行”“监督者”“激情澎湃”等拟人化的特征,更好地融入了作者的情感;②这些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意象反过来又烘托了抒情,形成了物我交融的氛围;③表达了作者对时间陪伴我们成长的感恩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
20.(4分)①改为:容易引起注意的(或:容易被注意的);⑤改为:你得到的结论可能就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解析】语病一:表意不明。语病二:否定不当。
21.(4分)A:排到“快队”(“慢队”)更多是个概率问题。B:最快的队伍
22.(3分)D 【解析】“快队”表强调,“科学家”表特殊含义,用法不一样。
23.(60分)
一、审题立意:
本次作文的考查关联到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自然选择的证明》,作者是达尔文,核心观点是材料中提到的“自然选择”,即“自然选择表现为竞争,它使各个地区的生物都得到适应与改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经由近代思想家、翻译家引入中国,形成“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当前社会的激烈竞争呈现出来“卷”的状况同“公地悲剧”一样引人深思,竞争能获得理想的结果吗?人生存的目的是否在于能不能适应社会?生命的意义是否在于能不能成为“优胜者”?“弱者”是不是就应该被淘汰?材料仍然从生物学中生物演化的视角给予我们启发,“个体不仅有竞争关系,还有协同、共生、寄生……”启发我们人际关系有很多可能性,竞争不可避免,但不唯有竞争,过度竞争甚至会两败俱伤,通过协同合作,可以消弭过度竞争带来的伤害。同时,生命的意义是多元的,并不一定要为了“适应”而改变自己,也不一定要为了成为“优胜者”而去战胜别人,普通的个体甚至是弱者依然有自己生命的独特价值。由此呈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关怀,构建文化、价值的“多样性”,形成“参差百态的自然大观”(社会大观)。
应紧扣“竞争”“协同”“多样”“参差百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和青少年所处的人生阶段等真实情境来思考,言之有物,不可泛泛而谈,能进一步讨论生命的意义则立意尤高。
二、参考立意:
协同共生创未来,公地悲剧莫覆辙
合作两成,卷则两败
生命各有姿态,美好需要多样
竞争可生存,合作能灿烂
协同各展风采,社会价值多元
绿荷菡萏共摇曳,卷舒开合任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