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招生考试》官方发布 | 五种常见的自考认知误区(一)概念混淆,认知不清
收费陷阱,谨防受骗
案例:
某机构以“自考专科学费仅需1000元”为噱头吸引考生报名,待考生注册后,却以“教材费”“补课费”“考前密训费”“论文加急指导费”等名目分阶段加收十余项费用。若考生拒绝缴纳,机构便以“影响毕业进程”“取消考试资格”等理由威胁,最终导致考生实际支出总费用超万元,远超市场合理水平。此类陷阱往往利用考生“低价入学”的心理,通过隐性收费牟取暴利。
提醒:
1.了解官方收费信息渠道
各主考学校和助学单位依据《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的通知》(鄂发改价调〔2025〕66号)要求,制定收费标准。考生可登录主考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官网查询,或直接联系主考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或助学单位咨询,拒绝中介机构或个人“代办”“代缴”服务。
鄂发改价调[2025]6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的通知》
链接:
http://fgw.hubei.gov.cn/fbjd/zc/gfwj/gf/202503/t20250321_5584016.shtml
往期相关:
明确标准,强调规范 | 湖北省专修学院联席会议-规范办学行业自律交流会召开
2.筑牢防骗意识堤坝
警惕“低价诱惑”,对远低于市场均价的宣传应保持理性,要求机构出具加盖主考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或助学单位公章的收费明细,并核对是否与官网公示一致;拒绝“特殊渠道”,自称可通过“包过协议”等违规行为均涉嫌欺诈;留存证据维权,缴费后务必索要正规发票或加盖公章的收据,若遇到乱收费的情况,可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低估难度,轻信承诺
案例:
小明通过“朋友”介绍,听说只要进入某大学自考全日制本科班且在校学习满四年,学校就 会给他发本科毕业证。入学后,小明不思进取,贪于玩乐,经常逃课,荒废学业,也不服从学校管理, 听不进辅导员劝导,最终导致拿不到毕业证。
提醒:
1.理性认知政策
自考实行“宽进严出”,考生需完成所报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完成规定的实践性环节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并通过思想品德鉴定才能达到毕业条件。
2.杜绝侥幸心理
自考课程考试是否合格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时间投入,逃课、怠学必然导致失败。
3.科学规划学习
制定合理备考计划,整合学习资源,保持积极心态,将“低估难度”转化为“精准备考”。
误信捷径,急功近利
案例:
近年来,在网络或自媒体上出现“包过”“花钱拿证”“短期拿证”等针对学历提升的营销话术,一些机构更是利用在职人员对学历、职场提升的迫切需求,用“有特殊名额”“考不过全额退”“承 诺考试原题”等说法来诱导自考生签订诈骗合同。
提醒:
自学考试与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并称为我国四大国家教育考试。它是国家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明确将考试作弊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充分彰显了国家对维护考试公平公正、打击考试作弊行为的坚定决心。
因此,广大考生在追求学历提升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要轻信所谓的“捷径”,要认识到任何形式的学历提升都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通过正规渠道、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备考,才是实现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的正确途径。同时,考生要增强法律意识,明确作弊等行为的违法性和严重后果,诚信应考。
提醒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列漫画来啦!这些虚假宣传要警惕……
破除偏见,理性认知
案例:
小李高考结束后未能进入理想的学校,他选择就读自考全日制本科助学班,报考心仪专业。然而,小李父母因轻信某些网络大V“自考文凭无用”的误导性言论而强烈反对。学校工作人员得知后,主动与小李父母沟通,详细解读自考政策。经过反复讲解政策,父母逐渐消除误解。小李通过努力顺利取得自考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并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成功就职当地一家市级事业单位。
提醒:
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历信息可通过学信网查询。考生及家长需理性地认识到自考实行“宽进严出”,入学门槛相对灵活,为不同背景、不同基础的人敞开了提升学历的大门。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自学考试毕业证书获得者经用人单位录用后,其工资待遇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相同;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的,从获得毕业证书之日起,按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工资标准执行。小李的经历证明,以理性态度打破偏见,以扎实努力拥抱机遇,自学考试同样能成为人生进阶的坚实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