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意义深远,而阅读作为儿童成长的关键要素,在城乡之间却存在巨大差距,亟待解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在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规划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教育状况备受关注。乡村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环节。受限于资源匮乏、家庭引导不足、阅读环境薄弱等因素,乡村儿童的阅读水平与城市儿童存在显著差距。乡村振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支撑,乡村儿童作为乡村未来的希望,提升其教育水平至关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不仅能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更是为乡村培养人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此背景下,合肥经济学院开展了“育花行”项目。该项目联合公益组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致力于改善乡村儿童阅读状况,为缩小城乡阅读差距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城乡儿童阅读现状剖析
(一)阅读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差距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据显示,城市家庭平均拥有儿童读物15.6本,农村家庭仅6.3本;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约1.2万册,农村不足0.3万册。乡村学校图书馆不仅藏书量少、更新慢,优质读物更是稀缺。同时,城市儿童获取线上阅读资源便捷,而乡村儿童受网络与设备限制,获取资源困难重重。
(二)阅读环境—浓厚与淡薄的鲜明对比
城市中,丰富的阅读活动随处可见,儿童参与阅读活动比例超70%,家长每周陪伴阅读平均时长5.6小时,社区也常举办亲子阅读、阅读讲座等活动,阅读氛围浓厚。反观农村,儿童阅读活动参与率仅30%左右,家长每周陪伴阅读平均时长2.1小时,社区阅读活动稀少,阅读氛围淡薄。
(三)阅读指导—专业与匮乏的巨大落差
城市约80%的儿童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有效阅读指导,而农村受教师教学任务重和家长文化水平限制,仅有35%的儿童能获得相对专业的引导。乡村教师缺乏系统阅读教学培训,家长也难以给予科学阅读建议。
二、大学生志愿者案例深度剖析
(一)典型案例选取
合肥经济学院的“育花行”项目,联合公益组织,致力于改善乡村儿童阅读状况。项目实施中,多渠道招募志愿者,并邀请专家对其进行儿童心理学、阅读教学方法等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
(二)案例实施过程与成果
在阅读资源筹集上,“育花行”项目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募捐,筹集资金购买3000余册儿童读物,为多所乡村学校建立图书角,还引入数字化阅读资源。在阅读帮扶活动方面,开展一对一书信陪伴阅读,志愿者与乡村儿童每月至少通信一次,分享阅读感悟、推荐书籍。同时,组织绘本阅读分享会、故事表演比赛、读书征文活动等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
项目成果显著。乡村儿童阅读兴趣大幅提高,感兴趣比例从30%升至70%;阅读能力增强,阅读理解测试平均分提高10分,作文平均分提高8分;阅读资源更加丰富,人均图书量从5本增至15本;学校阅读氛围浓厚,活动参与率从20%提升至80%,家庭阅读环境改善,家长陪伴阅读时间每周平均增加1.5小时。
(三)创新阅读推广模式,助力城乡阅读均衡
“育花行”项目的成功经验具有借鉴意义,各地可结合实际构建阅读推广模式。
“互联网+阅读辅导”模式,借助互联网搭建线上平台,志愿者为乡村儿童远程指导阅读,上传优质资源,利用社交媒体建立交流群组,营造线上阅读氛围,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乡村儿童获得优质指导。
“社区+学校联动”模式,加强社区与学校合作,志愿者协助社区建立阅读中心,组织各类阅读活动,并将阅读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扩大阅读推广覆盖面,为乡村儿童创造更广阔阅读空间。
“主题阅读活动”模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兴趣和认知水平,设计科普、传统文化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志愿者策划实施,提升儿童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激发阅读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三、志愿服务保障与激励机制
为确保大学生志愿者持续高效参与乡村儿童阅读推广,需完善服务保障与激励机制。建立系统培训体系,邀请专业教师和阅读推广专家授课,纳入第二课堂学分,助力学生知识技能提升。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设立奖励制度,表彰优秀志愿者,将志愿服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政治培养人才参考。建立反馈机制,根据志愿者意见改进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发展。
在推进教育公平、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缩小城乡儿童阅读差距意义重大。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儿童阅读推广,是青春与责任的融合,既帮助乡村儿童逐梦,又能让自己增长见识、成长为时代新人。各地应借鉴先进经验,整合资源,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力。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创新阅读推广模式,让阅读在乡村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