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意选牌
2.设置起手牌型
3.全局看
4.防检测防封号
5.可选择起手如(拼三张):金花,顺金,顺子,三同,对子 顺子牛,同花牛,牛九,牛八(麻酱)起手暗 杠, 控制下张牌,快速自摸,防杠防点炮
6.麻酱,金化,跑得快,红黑大战,捕鱼,十三张,龙虎等等更多玩法均可安装使用
7.苹果,安卓系统通用, 支持首款苹果安卓免越狱(全系列)辅助
说明:黑桃A开辅*助真方便,使用方法也简单,自动能力较强,后台运行很方面,需要添加微信【8435338】安装软件,把软件安装好了之后,就可以自由使用软件。使用方法:和对方谈价格,诚信交易就可以,买了对方的第三方软件之后,就可以随时自由使用辅助了。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北落的师门 如果问最近一个月,哪个题材火? 稳定币,肯定能算一个。 根据万得的数据,2025年6月份,稳定币指数暴涨超过40%,进攻属性非常强。 可能之前大家对于稳定币这类新产品,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合规性上的质疑。 美国能用,我们能用吗,稳定币相关资产,到底是短期炒作,还是长期真的有成长性? 在2025年的陆家嘴论坛上,潘行长首次提到了稳定币。 一方面,在金融监管上,确实面临有很大的挑战。 但另一方面,稳定币“支付即结算”,从底层重塑传统支付体系,且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条的特点。 确实也会增加市场资金流动的效率。 我觉得,对于一个新事物来说,前期总会碰到一些问题。 但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效率,这个大方向是在的,也是支撑稳定币长期成长性的逻辑所在。 01有没有稳定币资产? 可能有人问了,现阶段有没有稳定币相关的资产,作为投资选择呢? 我找到了万得稳定币指数的成分股,一共17只。 然后我统计了一下,这些个股,在全市场所有指数中的合计权重。 排在第一的是金融科技指数,总权重超过20%。 而且相比第二名,权重高出很多。 所以,如果大家想找一个最贴近稳定币的投资标的,那么金融科技ETF(159851),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看了一下,截至2025年6月27日,金融科技ETF(159851)规模超过56亿,为同类产品中规模最大的。 同时近6月日均成交额达到5.5亿,在场内流动性方面,还是有保障的。 当然,这里必须要提醒大家两点。 第一,从权重上看,金融科技ETF,并不是稳定币ETF,只能做到部分跟踪为稳定币产业链提供底层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公司。 第二,金融科技这类资产,自身波动会比较大,弹性较高。 我统计了一下今年上半年,金融科技指数日涨跌幅的波动率。 标准差是2.72%,大幅高于沪深300的1.02%。 这里我们也能发现,金融科技ETF(159851)其实是一个高弹性品种,所以在投资的时候,还是需要控制一下仓位,或者用哑铃策略做资产配置。 02金融科技ETF,叠加两个高弹性 刚刚说到,金融科技弹性大,而其核心原因,是叠加了两个高贝塔行业。 从名字我们也看出,它主要投资的,是横跨金融和科技的个股。 包括支付清算,财富管理,以及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金融服务公司。 具体细节,之前北落的视频中也有提到。 从重仓股的明细上看,金融科技指数和二级市场的相关性还是比较高的。 比如里面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互联网券商,有做证券交易系统的,也有做行情软件赋能的。 这种和二级市场紧密联系的特点,也带给金融科技指数更大的短期弹性。 另一方面,这些科技公司的软件研发能力都比较强。 以某金融科技公司旗下的大模型为例。 在测试中,各项金融考试得分,均大幅超过了主流通用大模型。 说明金融垂直领域中,该模型的专业性更强。 所以,金融科技ETF,它背后有以下两个贝塔—— 一是业务贴合二级市场,在牛市初期可以贡献短期的高弹性。 另一个是AI赋能视角下,长期的高成长性。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对比。 自924以来,金融科技指数的表现大幅超过申万非银金融指数,以及申万计算机指数。 特别是在行情爆发初期,金融科技的弹性也明显高于被称为牛市旗手的非银金融。 03结尾 从长期看,无论是稳定币,还是AI赋能,金融科技ETF(159851)的成长预期,其实挺高的。 而短期看,对二级市场敏感型的业务模式,也会带来更高的弹性。 但有时候,成长和弹性也是双刃剑。 根据万得的数据,目前金融科技指数的市盈率为80左右,在过去5年中,处于80%的位置。 如果未来行情可持续,成分股的业绩水平大幅提升,高估值其实也并不是问题。 但我觉得,大家在投资的时候,也要做好行情平淡估值回归的心里准备。 金融科技ETF(159851)确实是一个高弹性的投资工具,但能不能赚钱,则取决于用它的人。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