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论是中招考试,还是高考填报志愿,不少家长忐忑不安。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对于帮我们看透世间的纷扰,缓解孩子成长路上的焦虑很有用,想分享给大家。
这句话,来自多年前杨振宁先生的一次采访。
主持人问:“有人说,科学的极致是哲学,哲学的极致是宗教。您怎么看?”
他说:“做学问也好,人生观也罢,最终极的目的,都是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这样的关系中如何自处。”
想想看,的确如此!
无论是世界局势,比如中东战争、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还是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创造能力、眼界见识,学习思维等,都跟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不开,都要找到其中的规律,看到事情的本质,学会在这样的关系中自处、自洽。
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人生坐标的过程一样。
有些孩子通过考上好大学找到了人生坐标,有些孩子通过兴趣爱好找到了人生坐标,有些孩子通过社会发展的红利找到了人生坐标……
正如:泡泡玛特的王宁、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蜜雪冰城的张红超、宇树科技的王兴兴,他们都不是通过传统的方式,找到的人生坐标。
通往人生坐标的道路,远不止一条,它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世界观形成的前提,需要先看到足够大的世界。
曾经的中东战地记者周轶君曾说:“一个人世界观的匮乏,源于对地理知识的匮乏。建立起一套看世界的观念,需要你真正抵达那里,亲身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
她还说:“如果你看得足够多,眼界足够广,会发现人生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性。”
无论杨振宁还是周轶君,都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
孩子的成长,一定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好的方式是旅行。
但是,旅行的限制有很多,时间不足、经费不够……
怎么办?
世界那么大,可以先用阅读抵达!
《阳光少年报》的主创团队,历时2年打造的国内首个原创青少年人文地理素养杂志——《少年行》,可以让孩子通过“纸上旅行”的方式看世界,每读一篇文章就有深度旅行一次的收获。
不同于普通的地理杂志,《少年行》主创团队通过青少年的视角,解读最值得去的旅行目的地,为了确保每一个字的准确性,每篇文章的打磨周期都需要一个月,每个字都会精心雕琢后,才放心给孩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