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取名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记得在几十年前,很多家庭都会请教村里的老先生,帮他们为孩子挑选一个合适的名字。取名之后,通常还要为刚出生的宝宝举办一个小小的庆祝仪式,毕竟一个名字往往会伴随人们一生,因此这件事情可马虎不得。对于大学来说,改名与个人的取名过程大同小异,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且涉及的专家们往往都会倾尽全力。尽管如此,有些学校更名后迅速崛起,而另一些则不尽如人意,令人遗憾,鲁东大学便是这样一个例子。
鲁东大学位于烟台市红旗中路与青年南路的交汇处,表面上是一所大学,但在当地,关于这所学校的称谓却并不一致。年轻一代普遍称其为“鲁东大学”,而年纪稍长的人仍旧倾向于叫它“烟台师范”,更年长的人则固执地称之为“烟台师专”。这种情况表明,鲁东大学与早年的烟台师范学院及更早之前的烟台师专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然而,烟台师范学院在改名的过程中,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一个模仿色彩浓厚的“鲁东大学”这个名称呢?这其中的故事,相信说来是颇有些曲折的。
鲁东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胶东公学,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烟台师范学院。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也希望能改名为一所大学。烟台师范学院对更名的尝试可以追溯到1995年下半年。从此之后,学校分别在1995年12月、2000年1月、以及2001年4月,三次向山东省人民政府提交申请,要求更名为“烟台师范大学”。按理说,这样一个符合规范的名称应当容易获得批准,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三次申请竟然均未成功。
据当时烟台师范学院的学生透露,学校在非正式信件上早已开始使用“烟台师范大学”这个头衔,说明烟台师院确实希望可以顺利更名为烟台师范大学。然而,三次的申请都被拒绝后,许多人猜测是因为当时山东省已有山东师范大学及曲阜师范大学,所以不希望出现其他相似的师范大学来分流资源。
鉴于此,烟台师范学院决定另辟蹊径,寻求更名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去掉“师范”这一标签。鉴于学校的历史根基源于胶东公学,2002年,他们以“胶东大学”的名称进行申报,但这个名称依然未能获得批准。未获批准的原因同样简单,因为胶东这一区域十分广泛,涵盖了烟台、青岛、威海乃至潍坊等地,因此“胶东大学”最终被专家组否决了。
到了2005年,经过51位专家的投票,48票支持以“鲁东大学”的名义进行上报,最终获得了批准。经过多次波折,烟台师范学院的更名之路终于画上了句号。然而,新名字一出,随之而来的却是巨大的争议。
“鲁东”二字看似指代地域,其实在山东省内很少有人主动使用。“鲁南”、“鲁西南”、“鲁北”以及“胶东”等称谓在当地更为普遍,而“鲁东”这个名字显得格外生疏,并没有给予人们强烈的归属感。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在日伪时期确实有使用“鲁东”的说法,但如今将其用于大学名称,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隔阂。此外,使用“鲁东大学”这样的不常见称谓,常常使人误以为它是一所民办高校或者不入流的院校,这无疑让人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