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小区游乐场里,有个小男孩玩完滑梯主动把散落的玩具归位,妈妈只是在旁边看着玩手机。有人问她:“你咋不管管?” 她笑着说:“在家说好的‘玩完东西要放回原处’,他自己知道该做啥。”
反观另一边,有位妈妈追着孩子喊“别爬那么高”“快把沙子放下”,嗓子都喊哑了,孩子却像没听见似的。
养孩子就像放风筝,规矩是那根线,线拉得对,不用天天扯,风筝也能飞得稳。
1、规矩要具体,孩子才知道“该怎么做”
小敏的女儿上幼儿园时,总爱剩饭。小敏没说“要节约粮食”,而是定了条具体规矩:“自己盛的饭要吃完,吃不完下次少盛点。”
第一天女儿盛了满满一碗,没吃完就想下桌,小敏说:“要么吃完,要么明天只能盛半碗。”女儿纠结了会儿,居然把饭都吃了。
现在她上小学,不仅不剩饭,还会根据自己的胃口盛饭,连老师都夸她“有分寸”。
很多妈妈立规矩时爱说“要听话”“懂礼貌”,这些话太空泛,孩子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
就像教孩子系鞋带,光说“要系好”没用,得告诉他“先交叉打个结,再绕两个圈”。
具体的规矩才像指路牌,让孩子清楚“什么能做,怎么做”。
小敏的“盛多少吃多少”,把抽象的“节约”变成了可操作的行为,孩子照着做就行,不用妈妈天天在耳边念叨,反而养成了自觉的习惯。
2、规矩面前人人平等,孩子才会“心服口服”
刘梅家有个雷打不动的规矩:“吃饭时不能看手机。” 有次刘梅老公边吃饭边刷视频,儿子说:“爸爸犯规了!” 刘梅立刻说:“爸爸今天没遵守规矩,罚他洗碗。”
从那以后,全家人吃饭都把手机放在客厅,儿子也从没在饭桌上闹着要看动画片。刘梅说:“规矩要是只针对孩子,他肯定不服气;大家都遵守,他才觉得‘这是大家都要做的事’。”
最无效的规矩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妈妈自己躺着刷手机,却要求孩子“快去看书”;爸爸闯红灯过马路,却教训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
这样的规矩就像纸老虎,吓不住孩子,还会让他觉得“规矩是给我定的,你们可以不遵守”。
就像刘梅家,大人和孩子遵守同样的规则,孩子没了“凭啥只有我要听话”的抵触,反而会主动照做。
规矩的生命力,就藏在“人人平等”里,不用吼不用催,孩子也会乖乖遵守。
3、规矩留余地,孩子才会“愿意配合”
邻居张兰给儿子立了条规矩:“晚上九点半睡觉。” 有次儿子看绘本正入迷,说:“妈妈,这页看完就睡,就五分钟。”
张兰同意了,儿子果然看完就合上书。有人说她“太纵容”,她却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偶尔通融一下,他才不会觉得规矩是束缚。”
现在她儿子不仅按时睡觉,遇到特殊情况还会主动商量:“妈妈,今天有球赛,能看完再睡吗?”
很多妈妈立规矩时喜欢“一刀切”:“我说九点睡就九点睡,一分钟都不能晚”“玩具必须摆得整整齐齐,差一点都不行”。
可孩子的世界总有意外:想看的动画片没看完,想拼完最后一块积木,这些时候太较真,只会引发对抗。
就像张兰,给规矩留了点弹性,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反而更愿意遵守约定。
规矩不是紧箍咒,偶尔松松弦,孩子才不会想着“怎么反抗”,而是学会“怎么协商”,这种自觉比强迫更管用。
写在最后
会立规矩的妈妈,不是整天拿着“规矩” 当武器,而是把规则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
具体的规矩让孩子有章可循,平等的规矩让孩子心服口服,留余地的规矩让孩子愿意配合。
就像开头那位游乐场的妈妈,规矩立在平时,孩子知道该怎么做,妈妈自然不用多管。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