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鸡娃圈,有关孩子英语学习的“江湖秘籍”总是层出不穷。其中,“一K三P六F”(一年级通过KET,三年级通过PET,六年级通过FCE)和“3K5P”(三年级通过KET,五年级通过PET)几乎成了家长们追逐的“金科玉律”。这些传说听起来像是一场关于时间和天赋的竞赛,但更多时候,它更像是一场方法论的较量。
剑少的家长故事
去年,Nina还在幼儿园时,有位家长和我聊起给孩子报班学英语的事。她家孩子那时刚刚上了“剑少”(剑桥少儿英语)课,老师还特别自信地说,“按这个节奏上课,一年后孩子绝对大有提升!”听到这样的承诺,这位家长自然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了机构。
一年过去了,最近这位家长又来找我聊天,语气中带着几分疑惑甚至失望。“我们家孩子剑少上了一年多,感觉也没什么大进步啊。回到学校,英语小测验还是常常出错。最让我头疼的是,她基本不开口说英语。”
出于好奇,我给孩子做了一次简单测试,结果发现,她的水平还停留在RAZ的D级别。这个结果让我也挺吃惊——按理说,孩子学了这么久,怎么着也该有点突破了。可惜,现实并未如愿。
相比之下,我家Nina没报过任何机构的课,就是靠我的“玩中学E-STEAM”方法,去年从0起步到现在13个月,RAZ已经刷到了M级。更重要的是,Nina对英语保持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最近已经开始准备KET的备考计划了。这一对比,让这位家长既羡慕又感叹:“难道我们家孩子不够努力?还是方法有问题?”
中学生的“逆袭”
有一个更特别的故事,是我身边的一位初中家长分享的。他家孩子读初二,英语一直不算好,平时的测试总在班级中下游徘徊。家长急得团团转,尝试了各种培训班和补习,结果都是收效甚微。
后来,这位家长找到了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加入了“玩中学E-STEAM”的小组学习。方法很简单,但有趣又高效——从分级阅读入手,通过游戏、故事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半年后,这位初二学生从不敢开口到能自信地用英语陈述观点,班级排名也稳步上升。这次转变让家长感慨万千:“以前我们总想着补课补课,可没想到关键在于激发兴趣和方法得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家长问我:“你家Nina是不是特别聪明?还是花了很多钱请老师?”我只能笑着摇摇头。其实,Nina学英语这件事上,我一直坚持“兴趣为导向”。她从未上过什么昂贵的英语班,也没有一套所谓的“高端”教材支撑。一切都围绕“玩”和“学”的结合来展开。
比如,在学习RAZ分级阅读的时候,我们会把故事书改编成小游戏,角色扮演的同时练习对话;在学习自然拼读时,我们会一起玩押韵词的挑战游戏;甚至在平时逛超市时,我们也会用简单的英文表达来沟通。这些方法,不仅让Nina对英语充满兴趣,也让她把语言学习融入到了生活中。
时间长了,我发现“玩中学E-STEAM”的模式不仅适用于孩子,对一些学习习惯还未养成的中学生也有奇效。至今,已经有好几位小伙伴加入这个学习方式,甚至有家长反馈说,孩子不仅英语提高了,对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也在同步提升。
方法的力量
回到那位剑少家长的疑惑,她最终还是感慨:“可能孩子之间没有太大差距,问题出在我们家长给的方法不对。”我深以为然。每个孩子都像一棵小树,成长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园丁的用心修剪。如果一味填鸭式灌输知识,忽视了兴趣和方法,那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可能消耗掉孩子的学习热情。
所以,与其让孩子一味追求“一K三P六F”,不如静下心来,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节奏和方法。毕竟,学习这件事从来不是比谁快,而是看谁走得更远、更稳。
对于我来说,让更多孩子了解到学习是一件极其有兴趣的事,“玩中学E-STEAM”并不是为了让Nina成为什么“学霸”,而是希望她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拥有面对未来的底气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