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考录取结果陆续公布,军校、警校等毕业包分配、有编制的学校成了热议焦点,有些提前批投档线甚至超过985。
这些分数线看着有点离谱,其实琢磨琢磨也能想通。
现在的大环境,找工作有多困难就不用说了,所以铁饭碗的分量自然就重了。
你想啊,毕业就能稳稳当当有个岗,干到退休都踏实,这种安全感,可比名牌大学的招牌实在多了。
毕竟谁也说不准,四年大学读完出路在哪儿,那种心慌真受不了。
而且现在大家抢着报“包分配”的学校,也让人想起好多年前。
那时候家里出个第一代大学生,毕业就有稳定工作,简直是全家的骄傲,妥妥的天之骄子。
同样是大学生,同样毕业有分配,可现在和那时候的境遇,早就不一样了。
七零年代的第1代大学
我妈常跟我念叨,说她年轻时村里出了个大学生,那可是比中了状元还轰动。
七零年代的大学生,手里攥着的不仅是录取通知书,更像是一张“命运改写卡”。
那时候能考上大学的,大多是吃过苦的孩子。
有的从田埂上走进教室,有的刚放下农具就拿起书本,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跳出农门”。
国家包分配,毕业就能进机关、工厂当干部或技术员,户口也能从农村迁到城市,成了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八零年代的第1代大学生
八零年代的大学校园,可比七零年代热闹多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来,年轻人开始听邓丽君、读朦胧诗,连大学生的分配方向也悄悄变了。
这时候的大学生,除了进体制,还多了些新选择:去外企、进报社,或者到刚兴起的“公司”里闯一闯。
我表姐夫的爸爸就是85年毕业的大学生,学外语的,本来能分进外交部,他却偷偷签了一家外贸公司。
那时候家里人都骂他“疯了”,放着铁饭碗不要,跑去“不稳定”的地方。
可没过几年,他靠着做进出口生意,成了最早一批“万元户”。
这代大学生,既带着老一辈对“稳定”的执念,又藏着对“变化”的好奇。
他们踩着时代的鼓点,有人守着分配的铁饭碗,有人摸着石头过河,在文化热和经济潮里,走出了不一样的路。
九零年代的第1代大学生
到了九零年代,“包分配”这三个字开始慢慢淡出。
1996年开始,大学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得自己拿着简历跑招聘会。
这对习惯了“毕业就有岗”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表哥就是98年毕业的,学计算机的。
他说那时候找工作全靠“碰”,揣着毕业证跑遍了人才市场,跟现在的年轻人投简历一样焦虑。
他爸妈总念叨:
“我们那时候毕业就上班,你这读了大学还得自己找活儿干?”
可抱怨归抱怨,表哥还是进了一家刚起步的互联网公司,现在成了技术总监。
那代大学生,是“断奶”的一代。
没有了国家分配的“保护伞”,他们得自己判断行业前景,自己争取机会。
有人进了国企求稳,有人一头扎进市场经济的浪潮,虽然少了“铁饭碗”的安稳,却也多了“选自己想走的路”的自由。
千禧年后的第1代大学生
2000年之后,大学扩招,“大学生”不再是稀罕词,但机会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这时候的年轻人,脑子里想的不再是“找个好工作”,而是“我能不能自己干出点啥”。
我认识个朋友,2005年毕业于普通二本,学市场营销的。
家里想让他考公务员,他却拉着同学凑钱开了家淘宝店,卖家乡的特产。
那时候亲戚都觉得他“不务正业”,可谁也没想到,十年后他的店成了金冠卖家,还开了自己的工厂。
千禧年后的第一代大学生,赶上了互联网爆发、创业热潮的好时候。
他们不怕“不稳定”,反而觉得“铁饭碗”太局限。
对他们来说,毕业分配是上一代的故事,自己当老板、搞创新,才是最酷的选择。
00后的第1代大学生
转眼到了00后走进大学校园,风向又悄悄转了。这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35岁危机”“大厂裁员”的新闻不断,曾经被嫌弃“没前途”的编制,又成了香饽饽。
我姐家儿子今年刚高考完,成绩能上不错的211,可他铁了心要报警校。
我姐劝他:“去读个热门专业,以后找个高薪工作多好?”
他却说:“妈,你看我表哥,985毕业在大厂,天天加班不说,去年还被裁了,多吓人。我就想找个稳定的,能安安稳稳干到退休。”
00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从小听着“内卷”“躺平”的词长大,见过太多“努力也未必有结果”的例子。
对他们来说,“毕业包分配”不是老一辈的保守,而是乱世中的“安全感”。
比起虚无缥缈的“高薪梦”,能攥在手里的编制,才是最实在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