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知识工作者的挖掘机,大幅提升教学与科研生产力。
——————————————
最近一年多来,我到不少学校进行AI教学应用培训,并和老师们共同探讨AI在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与方法。
各个学科当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AI应用场景,需要老师了解AI的特点与能力边界后,结合学科教学中的痛点和难点进行挖掘。
不过,无论在什么场景下,只要让学生使用AI,H-A-H三段式模型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H-A-H来自于华盛顿州发布的《Human-Centered AI Guidance for K–12 Public Schools》文件。
除了H-A-H外,还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南、案例与支架(这是老外写的东西最有价值的地方,不仅有理念,而且还有操作支架、范例),建议大家参考下文了解:
一、H-A-H三段式模型介绍
该指南提出,在使用AI时,需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由人类提出问题,以AI做辅助,最终依然需要由人类对结果进行审视、加工和升华。
该指南提出了H-A-H三段式模型:
Human Inquiry → AI → Human Empowerment(人类探究 → AI支持 → 人类深化提升)
——所谓人类深化提升,与我们提说的“高阶思维”意思基本接近。因为,如果答案都已经知道了,那么写出答案就没多大意义了,对答案的分析、评价,以及对HI和AI的不同点进行分析,基于AI给予的启示开展进一步的整合、创造。而分析、评价、创造,就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所规定的“高阶思维”
以下是该指南中对H-A-H三段式模型的具体阐释:
1. Human Inquiry(人类探究)
2. AI(AI支持)
3. Human Empowerment(人类深化提升)
这从指南一方面确保AI的使用与人本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不会因为工具的强大就使人类思考沦为陪衬;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发挥AI在信息处理与内容生成上的优势,为学生与教师带来更丰富的思路、更高效的学习及教学体验。
二、H-A-H的教学设计案例
在我和老师们交流AI教学设计时,我发现确实有很多老师在刚开始设计时,更多地关注AI的使用,而没有注意到在使用AI前,应尽量让学生先开动脑筋,开展初步的思考、或初步进行作品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的“主动性”原则,当学生能自己“生成”个人理解之时,无论这个理解是深是浅、甚至是对是错,学生才更容易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并且留下更为深刻印象。
即便是在前AI时代,如果老师以“告知”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无论是理解深度、还是记忆效果也都不会太好。而在AI时代,由于结论得来太容易、太快、往往质量也很高,学生个体的思维更容易被AI所压制,乃至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
当老师们的AI教学设计按照H-A-H原则进行调整后,更加强调学生在使用AI前“生成”个人理解(其实听老师讲课也应同理),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效果也更好。
以下给出王珏老师指导的几个教学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