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知行助航,作者知行助航 青姐
这几天学生陆续返校,我没事就到学生宿舍去转转。出电梯的时候,碰到了学生小李。我随口问了句:
“小李,马上9月了,秋招就要来了,简历投得咋样了?”
你猜她怎么说?
“老师,我还没写简历呢,我想等12月考完国考再说。”
我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就进了她的宿舍。我轻声问她:
“小李,你为什么这么坚持考公呢?你了解公务员的工作性质、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吗?”
小李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看向我,说道:
“老师,其实我也说不太清楚……家里总说公务员稳定,学长学姐也常说我们这种专业很难找到好工作,考公才是最好的出路。”
1
小李的情况很真实,也是咱们很多文科同学找工作的一个缩影。对于很多文科同学而言,选择考公就是图个安稳,所学专业是考公热门专业,再加上目前就业形势紧张,考公这条路自然而然成为首选。
渴望一份安稳的岗位,是人之常情。
但是,同学们,如果我们把未来都寄托在考公这一条路上,是否也在无意中低估了它的挑战?
考公并不只是一场普通的考试,它的背后,是几百、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现实,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身心俱备的跋涉。
这条路,远比想象中更窄,也更长。
2
据报道,2024年国考的报名人数已经首次突破300万,比2023年增加了整整50万人。
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某个职位,报录比高达 3572:1,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实际上,一些热门岗位的竞争比几乎都在 1500:1以上,就连乡镇的基层岗位,也常常迎来上百人报名。
可以说,国考这条路正变得越来越拥挤,越来越不容易了。
即便如此,许多同学在备考中仍不免有这样的念头:“只要足够努力,总能考上的。”
但现实往往是,比我们更有天赋、更会考试的人,可能比我们更早准备、也更拼命。
坦白说,行测或许还能靠刷题练出手感、拿到不错的分数。可申论,却常常像一场“玄学”——即便报了班、背了模板、严格按逻辑作答,仍可能抓不准得分点。每次对照答案时的那种无奈和自我怀疑,真的会让人瞬间感到崩溃。
另外,考公这件事,有时候还需要一点运气。
我曾有个学生,以第6名的成绩进入面试——原本机会并不大。出乎意料的是,排在他前面的三位考生,都因故放弃了面试。转眼间,竞争变成了三进二。他稳稳把握住了机会,面试表现优异,最终成功被录取。不得不说,这样的机遇,并非人人都能遇到。
3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说几句心里话:公务员这条路可以走,但别把它当成唯一的选择。
如果大家向往稳定,不妨也看看央企和国企——它们同样是很好的方向。央国企的笔试很多也考行测,和公考复习是相通的。更重要的是,每年央国企面向应届生的岗位数量比公务员多10倍以上。只要我们主动投递、认真准备,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上岸”。
另外,老师也想提醒大家:不妨试着问问自己——我真正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内心所向往的,是怎样的生活?
当我们真诚面对这些问题时,或许会遇见更多的可能。若一时还没有清晰的答案,也无须着急。可以主动与辅导员或生涯老师聊一聊,他们能够帮助你梳理思路,让前方的路渐渐明朗。
我教过的学生中:
• 有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如今从容地做着产品经理;
• 有学会计的,回到家乡内蒙古电网,安稳地做着财务;
• 也有读物流工程的,进了国企做销售,倒也如鱼得水;
• 还有学图书情报的,现在是一家公司的人事主管,从容和笃定;
• 最出乎意料的,是学信管的那位,转身投入自媒体,成了个小有名气的网红。
你看,人生何来既定轨道?他们不过是在自己的选择里扎根,走得踏实,活得明亮。
4
因此,同学们,无论最终选择哪一条路,老师都希望,那是大家在了解自我、了解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
即便途中偶有风浪,大家心中也早已鼓足勇气,备好了方法。
愿同学们:
• 步履从容
• 眼里有光
• 脚下有路
一步步走向明亮的前方。
编辑:知行助航工作室
文字来源:知行助航工作室 青姐
预审:关玉婷
一审:王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