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中国留学补助的讨论越来越刺耳。以前大家都说我们要国际化,结果真花了钱去补贴外国学生的时候,又有不少人心里不是滋味。
从今年九月起,捷克留学生在华生活补助要停了,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高校已经发文,不再给新生补贴,老生的也会在九月清零。这事一出来,评论区炸了,很多人直说:国家要引进人才,不是养公子小姐。
我查了下数据,其实中国每年都在给留学生花钱。教育部公布过一个数字,2020年全国有49.2万名来华留学生,其中有一部分享受中国奖学金。财政部2019年的数据披露,当年对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支出是33.3亿元人民币(数据来源:财政部2019年度部门决算)。这笔钱里不仅有学费,还有住宿费和生活补助。
问题是,这么多补贴花下去,最后留在中国就业的留学生比例并不高。根据中国留学服务中心2018年的统计,拿奖学金来华的学生,毕业后超过一半选择回国或去别的国家发展。真正留下来的,数量有限。这就让人觉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更关键的是,我们自己国内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补助水平并不算高。教育部2018年给出的指导标准是:硕士研究生每月基本生活补助600元起,博士生每月不低于1000元。这跟部分外国留学生拿到的补助相比差距挺大。很多网友说,自己孩子读研究生还要家里补贴生活费,结果看见外国留学生在食堂打卡吃饭都不用愁钱,这心里能不堵吗。
捷克学生的例子只是一个缩影。其实在一些高校,非洲国家来的留学生能拿到每月3000到4000元的生活补助,这是公开写在学校网站上的数字(数据来源:北京某高校国际教育学院官网2022年招生简章)。而同时本校博士生,可能拿着的就是1500元助研助学金。你说这落差要怎么解释?
这背后有历史背景。中国在1978年开始接收奖学金留学生,当时是出于外交和合作需要。后来尤其是一带一路推进后,奖学金规模又扩大了。2012年中国奖学金生人数是3万人,2018年就涨到了6.3万人(数据来源:教育部统计公报)。补助也是随着规模扩大一起水涨船高。
可问题在于,时代变了。以前我们需要靠补贴去吸引学生,现在中国高校的世界排名和科研能力已经不一样了。清华、北大在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越来越多外国学生是冲着学术资源来的,不是因为补助。那这种情况下,继续大规模撒钱还有意义吗?
我觉得这次调整捷克学生的补助,其实是个风向。未来可能会把补贴更多集中在真正顶尖的人才项目上,而不是普遍发放。因为补助变成了一种逆向激励:一些人就是冲着钱来的,念完书拍拍屁股走人,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说中国这不好那不好,这让很多人心里更不平衡。
我记得去年有个案例挺典型。某非洲国家的奖学金生在中国读了五年,拿着生活费和免学费,毕业后直接申请去了加拿大,还在采访里说中国的环境不适合他未来发展。这类言论被传开后,网友骂声一片。你可以说个人自由,但对纳税人来说,这钱花得很亏。
另一方面,中国现在也在鼓励高端人才引进。中科院有专门的国际人才计划,目标是吸引有科研成果、有技术背景的人,而不是单纯的在校生。和其花几亿去养一批普通留学生,不如把钱用在吸引诺奖团队、顶尖教授,这对国家科研实力的提升更直接。
我看了几个高校的新通知,都有个共同点:补助取消,但继续提供学费减免或者奖学金申请机会。换句话说,不是把门关上,而是把标准抬高。能靠成绩和科研能力拿到奖学金的留学生还是有,但靠身份来包吃包住的日子结束了。
这事看似是留学生补助的细节,其实折射出一个趋势:中国的对外教育合作从大撒网走向精准化。以前重数量,现在重质量。就像国家在对外投资上,已经从到处铺摊子转向项目筛选一样。
问题在于,能不能把节省下来的钱转到我们自己的学生身上。比如研究生的生活补助能不能提高到合理水平,让他们不用为了房租和吃饭焦虑。中国每年有三百万研究生在读,这才是未来科研和产业的主力军。
你说这事最后会不会有变化?会不会只是停了捷克那边的补助,别的地方还是照发?我不好断言。但至少这个口子开了,说明舆论和财政压力已经逼着政策往回收。
所以问题回到最初:我们是要吸引真正的人才,还是继续补贴一批来镀金的留学生?你觉得花在他们身上的钱,值吗? #热问计划#
上一篇:省教育厅: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
下一篇:男孩真的越来越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