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教育报,2012年至2024年,全国高校 思政课专职教师从3.7万人增至11.7万人, 高校辅导员从14.2万人增至27.9万人。
在日前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中,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到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和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同等重要的“第四支队伍”,将 高校辅导员作为“第四支队伍”大力建设,其数量增长98%,已超过配置标准。
多地超标准配置辅导员!
2017年教育部曾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明确要求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标准配备专职辅导员。在教育部等部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多地辅导员师生比已经达标。
2023年陕西省全省高校辅导员师生比1∶194。2022年广西专职辅导员师生比为1:151,达到国家标准。山东省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校辅导员师生比达到1:188,连续三年保持在1:200以内的达标水平。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曾发文,要求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按师生比1:150、研究生专职辅导员按师生比1:200配足辅导员。
江西省截至2024年9月,全省高校师生比达1:180.3。浙江省2022年高校师生比达1:175,其中浙江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已实现1:150的高配标准。民办高校温州商学院在2024年实现了师生比1∶100的配置。
高校规定:控制辅导员带班学生数
为规范辅导员带生规模、避免因负荷过重影响育人质量,多所高校通过专项制度明确辅导员所带学生数的“基准线”与“上限”。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制定《辅导员专项绩效发放办法(试行)》,对专职辅导员的绩效发放与工作数量作出明确规定:基础带班数量需不少于4个,基本工作量对应的所带学生数为180人;同时,为保障学生管理质量,该办法明确专职辅导员原则上带班数量不超过7个班,所带学生数不超过300人,避免因工作负荷过重影响育人成效。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院部学生工作量化考核办法(修订)》中提到,教学院部须足额配备专(兼)职辅导员,辅导员管理学生数量浮动原则上应控制在比例要求的20%以内,否则将会在考核中减分。
制度层面的规定在实际落地中仍难以覆盖所有情况,从个体层面来看,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部分辅导员带班学生数仍超过标准。
某公办高校辅导员曾发文诉说自己的工作日常:作为一名管理着5个班级、283名学生的大学辅导员,我的工作日常像是被揉碎的拼图,碎片里藏着琐 碎、焦灼与难以言说的疲惫。
河北某高校工会网站发布了该校《四届一次教代会提案办理结果》,其中一则提案指出:该校美术系现有学生1336人,配备专职辅导员4人,兼职辅导员3人,美术系每位专职辅导员所带学生近300人,远超学校规定上限,且学生管理工作极为繁杂,对专职辅导员要求高,责任大,超额长期工作必然带来辅导员职业倦怠,使辅导员产生心理问题,表现为工作消极,工作质量变差,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因素增加。
安徽某高校曾发布2023-2024学年专职辅导员带班人数,数据显示该校59位专职辅导员中,近六成带班人数超过200人,其中还有7名辅导员带班人数超过300人。
带班学生超额?发津贴!
针对部分辅导员带班学生数超额的情况,一些高校通过调整津贴发放标准的 方式,既认可辅导员的额外工作量,也试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工作压力。
广西某高校的辅导员工作条例中,明确辅导员岗位配置与津贴标准,原则上按辅导员与学生数1:200的比例设置辅导员岗位,并以此为基准发放辅导员岗位责任津贴;若暂时无法达到1:200的配备比例,则根据实际师生比划分档次调整津贴:师生比在1:200至1:250之间的,按1.25个岗位发放岗位责任津贴;在1:250至1:300之间的,按1.5个岗位发放;在1:300至1:350之间的,按1.75个岗位发放。
《安徽某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中,对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安排与津贴核算作出规定:专职辅导员原则上负责5个班级的管理工作,学校按师生比1:188的比例核定专职辅导员基本工作量,由组织人事处根据实际工作月发放专职辅导员工作津贴;同时,依据专职辅导员所带学生总人数制定津贴增减标准,若所带班级累计学生人数超过200人,按每人5元的标准增加工作津贴,若低于200人,则按每人5元的标准核减工作津贴。
辅导员师生比,纳入高校考核!
在近几年“大思政”的工作格局下,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成为各校重点工作,师生比则是其中核心关注的内容。该指标已被纳入多类高校考核评价体系。
例如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中,“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1:200”是必选评估指标,这一硬性要求不仅是审核评估的重要考察内容,更从评估层面为高校落实专职辅导员配备标准划定了底线。
在部分省份,辅导员师生比还有可能影响到本校的财政拨款。例如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教育厅联合发布《关于改革完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将省属本科高校“专职辅导员配备”纳入预算拨款绩效指标,该指标权重为15分,评分标准按在校生与辅导员比例分四档:在校生与辅导员比小于等于200(含),得15分,201—250(含),得10分,251—400(含)得5分,超过400不得分。
辅导员队伍数量增长的背后,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九项主要工作职责。随着时代发展,学生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多样,无论是学业压力、心理困惑,还是职业规划等,都需要辅导员投入更多精力。
辅导员数量超过配置标准,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人员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边界,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干扰,让辅导员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工作职责中,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出辅导员队伍壮大带来的优势,助力高校学生成长成才。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教育部网站、微言教育、各省教育厅网站、各高校网站,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