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稿:百丈河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受阅官兵以铿锵步伐、昂扬姿态接受国家与人民的检阅。
高考,何尝不是一场特殊的“检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以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为背景,指出受阅官兵以昂扬姿态接受国家与人民的检阅,第二段文字进而提出“高考何尝不是一场特殊的‘检阅’”的核心关联,引发考生思索。
可见,材料将宏大的国家纪念仪式与个体成长关键节点相联系,主要是为了引发考生对“检阅”内涵及价值的思考。从主旨层面分析,这一材料可挖掘多重深刻立意,且各立意间存在逻辑递进关系。
其一,“检阅”的本质是对过往付出的检验与价值的认可。阅兵式检阅的是军队的战斗力、国家的国防实力,更是对革命先辈抗争精神、当代军人坚守奉献的致敬;高考检阅的则是学生多年寒窗苦读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也是对个人意志品质、抗压能力的考验,二者虽场域不同,但都通过“检阅”形式,让过往的努力得以呈现,让奋斗的价值获得肯定。
其二,“检阅”背后蕴含着责任与传承的深意。阅兵式不仅是展示当下实力,更承载着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守护国家未来的责任,提醒国人以史为鉴、砥砺前行;高考作为个体成长的“检阅”,不仅关乎个人前途,更连接着家庭期待与社会未来,学生通过高考检验自我,也在这一过程中明确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传承着父辈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
其三,“检阅”是新征程的起点而非终点。阅兵式后,军队将以更昂扬的姿态投入国防建设,开启守护国家的新征程;高考结束后,学生也将告别中学时代,进入大学或社会,开启人生新阶段,二者均表明“检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召唤,激励人们在新起点上继续奋进。
立意参考:
1.阅兵展国威承壮志,高考验己力启新程。
2.检阅见初心守信仰,奋斗筑未来显担当。
3.沙场阅兵铭历史,考场挥毫写青春。
4.铁血阅兵护家国,寒窗高考逐梦想。
【例文展示】
阅青春锋芒,检奋斗华章
阅兵式上,受阅官兵迈着铿锵步伐接受检阅,那挺拔的身姿里藏着对历史的敬畏、对使命的坚守;而高考考场上,千万学子执笔疾书的身影,同样是一场特殊的“检阅”,检验着十年寒窗的积累,更丈量着青春奋斗的厚度。这场“检阅”从不只关乎结果,更在过程中淬炼意志、沉淀成长,最终指引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战场。
高考这场“检阅”,首在检验知识积累的扎实度,却不止于书本之上的笔墨功夫。它如同阅兵前的千百次踢正步,每一步精准的落点,都源于日复一日的打磨。安徽盲人考生昂子喻克服视觉障碍,靠触觉感知盲文课本,用特制打字机刷题,在无数个与文字“对话”的日夜中,夯实了走向考场的学识根基。最终用盲文试卷完成高考,以超过一本线88分的成绩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他的故事印证了,高考对知识积累的检验,从来不是对天赋的筛选,而是对“把每一步走实”的坚守的肯定。
若说知识积累是高考“检阅”的基石,那么意志品格的锤炼,便是这场“检阅”中更动人的篇章。阅兵式上官兵们烈日下纹丝不动的坚守,源于钢铁般的意志;高考考场上,学子们克服压力、顶住挫折的韧性,同样是意志的“阅兵”。四川一女生在高考前遭遇严重车祸,腿部骨折的她拒绝推迟考试,坐着轮椅、打着石膏走进考场。考试期间,她强忍疼痛保持坐姿,虽然每一道题的书写都比平时更费力,却始终没有停下笔,最终凭借顽强的毅力完成全部科目的考试。可以说,高考这场“检阅”最珍贵的收获,从来不是分数本身,而是那些在压力中咬牙坚持、在困境中自我救赎的成长印记。
高考这场“特殊检阅”的意义,远不止于考场之内,它更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指引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阅兵场”。阅兵式上的官兵,在接受检阅后继续守护家国安宁;高考后的学子,也带着这场“检阅”赋予的底气,奔赴各行各业,践行时代责任。他们的选择印证了,高考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这场“检阅”教会我们的积累与坚韧,终将转化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力量,让我们在时代的“大阅兵”中,交出属于青年一代的答卷。
从知识积累的检验,到意志品格的锤炼,再到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的衔接,高考这场“特殊检阅”,始终贯穿着“成长”与“担当”的主线。当我们走过这场“检阅”,收获的不仅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更是面对人生挑战的勇气与底气——正如阅兵式上的官兵用坚守诠释忠诚,我们也将用高考赋予的力量,在人生的“阅兵场”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