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邦椿:九秩耕耘秉烛心 丹忱化雨润桃李
开心田螺
2025-10-13 03:12:03
0

弘扬教育家精神

-编者按-

教育家的身影,是穿透时代的精神灯塔;三尺讲台的故事,是滋养心灵的永恒诗篇。我们怀着敬意叩响历史之门,寻访老教育家的生命印记。这些泛黄教案里凝结的智慧和白发皱纹中镌刻的坚守,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注脚,更构筑起东北大学育人兴邦的精神谱系。他们以不同姿态共同诠释着:对育人使命的虔诚,对真理追求的炽热,对后辈成长的托举。

这些故事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流动的星河。当我们凝视这些教育长河中闪耀的星辰,看见的不仅是过往的荣光,更能照见肩上的担当和未来的希望。愿教育家精神系列报道成为薪火相传的驿站,让这种精神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星河奔涌,有不灭的星火照亮机械领域的深空;岁月流转,仍有伏案的身影镌刻育才报国的年轮。当他在候车厅的喧嚣中展开上万字的科学长卷,用颤抖的手在黑板上推导出深奥的公式,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振动学科的脉搏,更是一个时代教育家的精神内核。这些被时光淬炼的坚守,终将汇入教育家精神的时代长河——他以严谨治学的品格雕琢后进,用创新开拓的精神点燃学术薪火,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壮阔篇章。

从教六十余载,闻邦椿不仅用科研突破“振动”了世界,更以“振动”之力,激发出无数青年学子的创新潜能。他创建振动利用工程新学科,开设工程非线性振动等近20门课程,撰写著作202部,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180余篇。现如今,闻邦椿依旧没有停下脚步,他又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继续写作,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分享给更多青年学子。

01

执教育桃李,创新铸匠心

三尺讲台染霜鬓,粉笔无言写春秋。闻邦椿在讲台上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教育家的初心。“闻老师一上就是四个小时,每次课都是以极大的热情和充分的准备来上课。每次我坐在教室里,都感受到闻老师对于教学的高度认真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教育家和大师的高尚品德。”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韩清凯回忆道。

从教六十八年来,这位被誉为“中国振动利用工程之父”的科学家,始终将“创新”二字镌刻在育人基因中。面对求知若渴的年轻面庞,他总以金石之言相赠:“创新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有了创新才能发展,才能成功。创新是奋斗的核心,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这句话如同火种,点燃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创新热情。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以专业为犁铧,以创新为甘霖,在振动工程领域开垦出一片片学术沃土。

“记得闻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的一句话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抓住不放’,闻老师也正是这样做的。记得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两台同步运转的振动电机,断掉其中的一台电机的电源,两台电机仍然能够继续同步运转,闻老师抓住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了振动同步传动的新理论。善于发现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后来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学生,不断探索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方法。”回忆起与闻院士一同学习、工作的日子,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杰说道。

在机械振动与工程实践的边界中,闻邦椿院士以毕生心血勾勒出一条跨越学科的创新轨迹。他不仅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振动学与机器学相结合的新科学“振动利用工程学”,同时也研究了转子动力学、机械系统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应用、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及工程机械理论的某些问题。“实践和创新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实践是实现创造的核心和前提,创新体现在完成每一件事的过程中。”提到用什么样的理念来进行工作和研究时,闻邦椿把“实践”和“创新”提到了最高的位置。

在这样的理念坚持下,闻邦椿在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领域应用新理论研制了十多种新机器,为冶金、铁道、煤炭、电力、机械等部门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问题,堪称我国振动利用工程学科第一人。闻邦椿教授所研制的“惯性共振式概率筛”和“激振器偏转式大型冷矿振动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了数十项国家和横向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和973、863项目等,曾获国际奖2项,国家奖4项,省、部、委级奖15项,国家专利9项。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了对主要研究方向“振动利用工程”进行深入研究外,闻邦椿还对“机械动力学与转子动力学”、“机械系统的非线性理论与应用”、“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及“工程与矿山机械的工作理论”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果。他发展了机械系统的非线性理论,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发表有关非线性振动的学术论文20余篇,首先提出了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的方法,发展了某些工程机械的工作理论。1991年11月,闻邦椿成为东北大学培养出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02

躬耕传薪火,笔墨写春秋

作为深耕教育科研一线的学者,闻邦椿院士始终坚信书籍是传承文明的火炬。截至目前,他已出版202部著作,在理工科学术出版领域树起了一座丰碑。这些凝聚着智慧结晶的著作,既是他对振动工程领域的系统梳理,更是为后辈学子铺就的攀登阶梯。每一部著作的字里行间,都跳动着他对学术真理的炽热追求,流淌着对青年学者的殷切期许,更镌刻着科技报国的拳拳之心。

闻邦椿教授百部著作展示

年逾九旬的闻邦椿依然保持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治学热忱,这种永不止步、不断突破自我的治学精神令人由衷钦佩。在他看来,每一部新著都是一次思想的播种,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宣言。他用笔墨耕耘的人生,生动诠释了教育家以书育人、以文化人的智慧境界。

作为深耕教育科研领域的智者,闻邦椿院士始终以谦逊之姿回望来路。他常说,自己在教学科研中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既得益于东北大学师长的谆谆教诲、领导同事的鼎力支持,更源于将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集体的智慧长河。在长期的治学实践中,他提炼出“全局形态大众方法论”的独特体系,如同点亮科研征程的灯塔,指引着他在复杂的科学问题中把握本质、突破创新。

闻邦椿40部全局形态应用型科学方法论著作

“我总结出的全局形态大众方法论,其特点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为基础,包括现代科学哲学、逻辑学、预测原理方法和信息技术等,突出了思想性,注重了全面性、重视了科学性,”谈及他为全社会总结的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应用,闻邦椿这样说道。“实践证明,该方法论适于广大人民大众学习和应用,能指导人们正确及高效做事,会取得良好的做事效果。”

闻邦椿撰写的20部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著作

闻邦椿撰写的30部振动利用与控制方面的著作

《闻邦椿的自传——让智慧点亮人生 让智慧服务社会》于2024年出版。“这本自传结合我个人和家庭经历,总结在人生奋斗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成功做事的十大要素’和做事的‘八字理念’,并总结出面向人民大众的全局形态大众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及高效做事。”谈及探究科学方法论的心路历程时,闻邦椿这样说道。

03

耄耋心犹壮,智慧照征途

作为教师,闻邦椿始终将“因材施教”奉为育人圭臬。在他的课堂上,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阐释,也有贴近工程实际的案例剖析。面对不同禀赋的学生,他总能精准捕捉其思维特质,或循循善诱引导创新思维,或旁征博引拓宽学术视野。

自从教以来,闻邦椿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共250余人,他培养的学生已遍布全国各地,为服务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已在国内外科学技术界崭露头角。

闻邦椿尤为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风。一次出差的时候,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揭露博士抄袭别人论文的文章,就把这张报纸带回学校。“闻老师把这篇文章复印后发给每一个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我们不约而同地把这篇文章放在案头用来警示自己。”博士生张居乾说。

“我其实就是这样,我不弄虚作假,我勤奋刻苦,我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们看到老师这样,自己也愿意这样做。”闻邦椿说。身边的老师和学生们都说闻院士待人诚恳,处事谦虚谨慎,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闻邦椿指导学生

如今的闻院士已年逾九十,依旧能看到他伏案桌前,拿着放大镜认真地阅读、工作,那略显佝偻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中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剪影;布满皱纹的双手,依然稳健地书写着对科研事业的赤诚。岁月染白了他的鬓发,却从未磨灭他眼中对知识的渴望与对育人的热忱。

“创新无止境,育人永远进行时”。闻邦椿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并始终践行着一名教育家的初心与使命。他以“躬耕教坛、潜心治学”为己任,六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闻邦椿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成才,解决企业生产当中的问题,为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他用毕生精力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真谛,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

闻邦椿在火车站候车厅工作

从青丝到白发,从实验室到山河万里,这位九旬院士用68载光阴在教育的丰碑上刻下两行隽永的诗——一行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行是“让智慧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弘扬科学家精神”闻邦椿院士报告会

“我还会继续写下去”,闻邦椿而今鲐背之年仍伏案疾书,用智慧烛照后学前行之路,让创新薪火在强国征程上永续相传。他的人生始终保持着科研报国的加速度,在时代坐标系中刻写着永恒的教育家刻度。

人物档案

闻邦椿,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浙江温岭,1930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7年东北工学院机械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名誉所长。IFToMM(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亚太振动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和《振动工程学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4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文字 | 王钰慧 段亚巍 白一含

设计 | 周洛琦

编辑 | 袁国倩

责编 | 白一含 蔡晓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在美术馆上美术课——“拒绝躺平... • 课堂导入 • 创意的表述开启活动:“大家好,今天我们不是在白纸上画画,而是在沙发上‘造梦’”,配...
2026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考... 川师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 *A-历年考研真题试卷与参考答案* 2014-2023年四川师范大...
2026四川师范大学马理论考研... 川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 *A-历年考研真题试卷与参考答案* 2012-2025年四川...
2026四川师范大学学科化学考... 川师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 *A-历年考研真题试卷与参考答案* 201...
2026四川大学431金融学综... A 真题答案部分: 2024年四川大学431金融学综合考研真题试卷与参考答案【金融专硕】 2023年...
2026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专硕考... A 真题试卷:【2010-2020年,无答案】 26年学硕也叫346体育综合,但是考试内容不一样 2...
家长注意!这类App流行校园!... 传播正确家教理念·普及科学养育知识 “10岁女孩失去爱人(丈夫)”“老师校园内‘捕杀’学生”…… 近...
2026杭州师范大学法学学硕考... 杭师沈钧儒法学院:法学学硕 A 真题试卷:【无答案】 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812法学综合考研真题...
2026四川师范大学物理学考研... 川师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070200物理学 *A-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2012-2019年四川...
2026四川师范大学广电戏剧与... 川师大影视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专硕 *A-历年考研真题试卷与参考答案* 2012-2025年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