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没来得及为‘第一个 offer’狂喜,两小时后就被泼了冷水 —— 爱丁堡的 offer 居然撤了!”发邮件追问,没等来回信,港大、新国立的 offer 倒先来了;又等两个月,爱丁堡的正式拒信才姗姗而至。一场乌龙让申请路波折不断,但好在最后港大、新国立、南洋理工的 offer 陆续到手,也算 “带点小遗憾的完美收官”。

刚上大学时,我没规划,只想放松,大一绩点只够中等;到了大二,站在毕业岔路口才慌了 —— 身边人多选考研 “暂缓就业”,可我从小大考总失利,早对长战线考试 “怕了”,也知道自己没毅力扛考研 / 考公的备考压力。再看就业市场:以我当时的学历,只能被动被选,根本没主动权。而留学不一样:国外研究生学制比国内短(2-3 年 vs 更短时长),能拿同等甚至更好的结果,还能体验多元文化。“这是我自己选的路,无论结果如何,活在当下就好!”

我一开始计划英澳港新 “大混申”:

大二下暑假确定留学时,我 GPA 近 87,有 1 段实习 + 科研,但离目标院校要求还有差距。于是主动联系老师加科研、找实习补软背景;大三多修选修课抢平时分,稳住绩点再提分。最难的是雅思:曼大要求申请时递交 7(6),我口语总卡壳,一开始自信 “背素材就行”,结果屡战屡败。最后报了外教课,多沉浸语言环境、大胆开口,还能获针对性建议,终于 “事不过三” 达标!
申请波折:保底、拒信与乌龙
爱丁堡乌龙后,我虽对英国院校有了刻板印象,但也知道自己重点在港新,很快调整心态。11 月中旬,港校陆续发 offer,我横向对比同校案例,发现录取的同学绩点都比我高,每天刷邮箱、看案例,焦虑得不行;好在 12 月中旬收到港大 offer,可问题来了:留位费 14 万港币,只给两周时间,且接受了就不能选其他校,而新二还没消息。没多久,新国立突然发面试邀请(往年该项目无面试,24fall 新增),我更慌了,怕录取标准变了。面试时,面试官直接戳中我的纠结:“我们还需时间定 offer 名单,你港大留位期快到了,怎么选?”我当场反思:其实我没那么喜欢港大项目(要花更多时间在学业上),新国立项目和本科专业匹配,还能有时间逛东南亚;且按我背景,南洋理工录取概率 95%,就算新国立没录,还有南洋理工、悉尼兜底。于是我给港大发邮件,申请延期两周,想再等等。幸运的是,港大同意延期;更幸运的是,港大延期到期当天,新国立 offer 来了!最后我选了新国立,之后又陆续收到南洋理工海事研究、供应链工程的 offer(供应链项目我校往年案例少,更偏向工科背景,纯属意外之喜),申请彻底圆满。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