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完好好检查一遍!”这句话考试前我们说了无数遍,孩子点头答应。可成绩下来,还是老问题:粗心丢分,而且都是在眼皮底下错的。
为什么“认真检查”这句话是无效的?
因为对孩子来说,“检查”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他坐在那里,看着密密麻麻的试卷,根本不知道从何“查”起。是重新做一遍?还是干瞪着?最后往往变成“目光扫视”,结果该错的还是错。
检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术活。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不会检查,分两类:一类是“形式主义”,眼睛扫一遍就算检查,根本发现不了错误;另一类更让人心疼——他们反复看、反复算,结果把做对的题改错了,考完捶胸顿足。
今天,我就把这套价值“10分”的试卷检查方法分享给大家,实操性极强,看完就能用!
第一步:打好基础——“预留时间”与“做好标记”
- 强制预留时间: 在平时练习中,就要求孩子必须为整张试卷预留出至少15-20分钟的检查时间。做题要“一遍过”,不求第一遍就完美,但要保证完整。
- 学会随手标记: 准备一支铅笔。遇到不确定的题目,在题号旁轻轻画个“?”。做完全卷后,这个“?”就是重点检查的靶心。
第二步:分步执行——给孩子的“检查清单”
让孩子像飞行员起飞前核对清单一样,一步一步来,不慌不忙。
第一遍:查“坑”(低级错误)
- 【查漏题】:这是最冤的丢分!用手指或笔尖,一个题号一个题号地指认,确保没有“漏网之鱼”。特别是试卷翻页处和角落里的题。
- 【查笔误】:
- 数学:检查数字是否抄错?竖式的结果是否准确抄写到横式上?单位是否统一和写对?
- 语文:看拼音写词语,拼写是否准确?作文里有没有明显的错别字?
- 英语:选择题的答案字母是否填涂正确?单词拼写是否完整?
第二遍:查“逻辑”(知识性错误)
- 【数学】:
- “蒙答案”法: 比如计算题,把得出的结果代回原题,验算一下是否成立。例如:125 × 8 = 1000,用 1000 ÷ 8 看看是不是125。
- 看合理性: 应用题的结果是否符合常理?比如“小明每分钟走1千米”,这显然不对,立刻能发现计算错误。
- 【语文/英语】:
- 阅读题: 把答案代回原文,通读一遍,看看是否顺畅、合理。问题往往在“回读”时被发现。
- 作文: 快速默读一遍,检查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有没有“的、地、得”的误用。
第三遍:攻坚克难(针对标记的“?”)
现在,集中火力解决之前不确定的题目。这时要遵循一个原则:“没有十足把握,坚决不改答案!” 很多时候,第一直觉是正确的,反复犹豫后改错的案例比比皆是。除非有确凿证据,否则相信第一判断。
第三步:养成习惯——从“刻意练习”到“肌肉记忆”
这套方法,不是等到考场上才用。最高级的落地,是融入日常。
- 家庭作业就是练习场: 每天孩子做完作业,不要急着收起来。给他5分钟,就用上面的“检查清单”自己检查。家长只负责最后签字,不负责当“人工查错机”。
- “小老师”法: 让孩子自己批改自己的练习册,或者和同学交换检查。当身份转变为“检查者”时,他们会格外仔细,更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从而反思自己。
- 正面激励: 当孩子通过自己检查找出错误并改正时,要大力表扬:“看!你这10分是自己挣回来的!太厉害了!”这种成就感,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我们最终的目的
我们教会孩子检查试卷,不仅仅是为了期中考试那实实在在能追回来的10分,更是为了培养他们受用一生的品质:严谨、负责、自我复盘的能力。
当“认真检查”从一个空洞的词汇,变成一步一步清晰的行动指南时,它才真正拥有了力量。
从今天起,停止无用的唠叨,开始有效的训练。把这套方法转发给身边的家长,或者直接讲给孩子听,让我们帮孩子把本该属于他们的分数,稳稳地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