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韩瑜超 整理
陈女士: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2025年只剩最后一个多月了。还有半年多,女儿就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场重要考试——中考。最近,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
那天整理她的书桌,看到被各种复习资料压在底层的,是她画了一半的动漫人物——一个穿着异国校服的少女在树下奔跑,我的心像被什么撞了一下。
“妈,我们班又有同学准备出国留学了。”某一天晚饭时,女儿不经意提起,“她说那边没有这么多试卷。”我和丈夫对视一眼,默契地没有接话。夜深人静时,我总会打开电脑,搜索关于留学的信息。浏览器记录里,满是“低龄留学利弊”“留学安全吗”“留学生心理问题”这样的关键词。“你真的舍得让女儿这么小就出去?”丈夫翻了个身,声音里满是睡意,“她才15岁。”我何尝不知道。我走到女儿房间,台灯下的她趴在书桌上睡着了,还像个孩子。桌上贴着她手写的励志便签:“今天多做一道题,离梦想近一步。”
她的梦想是什么?我突然发现,在无数个“考上好高中”的叮嘱中,我好像忘了问这个问题。有一天去闺蜜家,说起她的女儿去年去加拿大读高中的事情。“你是没看见,我送机时哭成什么样。但看到她发来的照片,在图书馆查资料,和同学一起去博物馆,整个人都开朗了,又觉得值得。”她给我看最新的一张照片:女儿站在雪地里,围巾被风吹起,笑容灿烂。
回家路上,经过女儿的学校,正好放学,穿着校服的学生如潮水般涌出。我在人群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她正和同学说笑着,马尾辫一甩一甩。这个画面如此平常,却让我突然鼻酸:如果她出国,这样的日常将成为我的奢望。
深夜,我忍不住又点开一个家长群。一个刚送孩子出国的妈妈正在分享:“昨天视频,发现她学会了自己做饭、理财,甚至安慰想家的室友。一个月时间,好像突然长大了。”另一个妈妈却忧心忡忡:“儿子说语言不通,半夜发烧都不敢告诉我们,怕我们担心。”我把这些聊天记录截屏,发给了丈夫。他回复:“我们是不是太保护她了?也许她比我们想象的坚强。”这句话又让我想起了去年的秋天,女儿独自组织班级义卖活动。那个周末,她打了几十个电话联系商家,设计了宣传海报,最后筹集了3000多元善款。当我看到她从容地和商家讨价还价时,确实惊讶于她的成长。“可是,这和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完全不同。”我对丈夫说。
周末我回娘家看望老妈,她悄悄问我:“听说你们想送孩子出国?”我点头又摇头:“还没决定。”母亲沉默片刻说:“你还记得吗?你16岁那年,非要去桐庐参加数学竞赛。我担心得整夜睡不着,但还是让你去了。你回来时说,妈,我认识了很多厉害的同学,还和他们交了朋友。”我突然怔住了,是啊,那个坐了3个多小时大巴、第一次独自住旅馆的经历,确实成了我青春里最闪亮的记忆。也许,每个母亲都要经历这样的纠结——既想给孩子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又担心那天空下有我们无法为她遮挡的风雨;既希望她飞得高远,又渴望她永远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眼下的我真的好纠结啊。
万姐有话说:是否送孩子出国留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很重大的事情,而最终的决定要基于各种考量——家庭经济能力、孩子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国际形势、留学国家的环境等等。对于低龄留学生来说,家长更要慎重考虑。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告知各种困难,看她是否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接受挑战,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出国留学,并不是逃避竞争,少做一些试卷,事实上,如果想学有所成,付出的努力、承受的压力可能比国内更重一些。而从经济的投入产出比来说,这可能是一件亏本的“买卖”。在国内读书和出国留学,都有利有弊,很难取舍,的确令人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