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题目
近期,“软少平”冒充“中国科学院院士”到小学参观指导,“余鹏翔”假冒“国务院参事”在供应链生态峰会上致辞,骗子在台上泰然自若,台下涉事机构却前呼后拥,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对此,你怎么看?
热点解析
各位考官,考生开始答题:
“阮少平”和“余鹏翔”身份造假事件在网络十分轰动,尤其对于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仿佛自己的真才实学像个笑话。涉事机构对“头衔”的盲目追捧更令人咋舌。可见,这种“头衔”饥渴和“帽子”崇拜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它背离了对实际能力和价值的尊重,会滋生诸多问题,亟待纠正。
这样的欺诈现象损害机构公信力,扭曲人们对“院士”“参事”等荣誉头衔的认知,让公众误以为只要有头衔就等同于有能力、有权威,助长功利主义和浮躁心态,陷入对“头衔”的盲目追逐中,不利于社会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扰乱社会秩序。
而这种乱象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在于部分机构过于追求表面光鲜和短期利益,将“头衔”作为提升自身形象、吸引关注的工具;在于当前社会存在过于看重头衔和“帽子”的倾向,在人才评价、项目合作等方面,头衔往往成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导致“头衔”崇拜愈演愈烈;更在于信息核实机制薄弱。
为此,社会一定要形成合力,多措并举,杜绝此类荒诞剧的重演,让荣誉头衔回归其本质。
1、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一方面,制作“重能力轻头衔”的宣传手册,涵盖企业合作、校园活动、峰会论坛等场景的正确做法,发放至各类机构。另一方面,要求机构在邀请外部人员参与活动前,必须核验其专业领域研究成果、实践经历、行业贡献等,而非仅看头衔,并将机构对“实际能力重视程度”作为行业评级、资质审核的参考指标,对多次因盲目追捧头衔导致不良后果的机构,进行行业内通报批评。
2、相关部门要完善社会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人社、科技、教育等部门可以联合组建评价标准修订委员会,每两年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反馈,对评价指标进行优化,确保其科学性与时效性。同时,要求各类评价活动(公开评价指标、评分细则及最终结果,接受社会监督,避免“头衔”成为暗箱操作的工具。另外,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冒充院士、参事等头衔的行为,快速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将身份造假者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格局。
3、充分利用大数据,搭建国家级身份信息核验平台。整合中科院、国务院人社部等部门的权威数据,建立涵盖各类荣誉头衔、职务信息的数据库,支持机构通过政务服务网、手机APP等渠道在线核验,核验结果实时反馈且具有法律效力。平台设置“异议反馈”通道,若发现信息错误可及时更正。对未履行核实义务导致骗子混入活动的机构,根据情节轻重处以罚款;若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追究机构负责人的管理责任,纳入个人诚信档案。
各位考官,相信在全社会合力之下,一定能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评价和核实机制,加强诚信建设,让社会更加注重实际能力和价值创造。
考生答题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