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几次有一些情绪波动时,我都选择了后退一步,闭嘴不多说,只听孩子说。
不再像之前一样,一听到孩子心情不好,情绪有波动,我就立马开启灭火模式,觉察孩子的情绪背后动机,梳理孩子情绪卡点,告诉孩子调整方法。
之前,我是特别热衷于做这些事情的。
只要听到孩子情绪有问题,立马开启预防和疏导以及解决问题模式。
直到有一次,我很着急帮孩子分析原因,想去疏导时,孩子一句话点醒了我,孩子说:
妈妈,我并不是想要你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案,我只是想告诉你而已。在我没有问你怎么办时,请你不要打断我的话,这是对我的尊重。

听到孩子这样说,我并没有受挫,反而很开心孩子有了自主意识,对不舒服的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同时,我也觉察到了自己太好为人师的急切灭火的心态。
爱孩子,也不意味着要帮孩子搞定所有的情绪问题。
即便在情绪疏导上,我比孩子更专业,我更擅长,也不意味着我可以着急的给出建议,帮孩子解离,分析和疏导并给出建议。
这是另一种越界和深层的自恋,觉得孩子离开我不行,在这个专业领域孩子就要听我的,才会少走弯路。
当我觉察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刻意提醒自己后退和闭嘴。
以做到不求不应,有求必应。即便我是对的,即便我给出孩子的方法既精准又高效,即便我分析孩子的情绪,觉察孩子情绪背后的动机非常到位。
也不代表着我立刻就要去接住孩子的情绪,立刻去灭火。

这也跟我在跟糖糖交流的一次过程中,她指出我跟孩子的共生关系过于密切,我有着深层的自恋,反而会跟孩子的边界纠缠不清。
我一直谨记着糖糖的提醒,也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与内心感受。
尤其是孩子已经高三了,再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即将离开我去读大学,他需要自己长出翅膀飞翔,无论是在情绪管理和自我疏导方面,我都要提前放手。
再说孩子在高一下学期通过情绪日记,运动与自我觉察,正念反馈已经有了很强的情绪自我调整与疗愈技能。
经过长时间的情绪训练,孩子已经自己能解决很多情绪问题,即便情绪还是会跌宕起伏,但他修复的速度与能力也与日俱增。
在孩子不知道怎么疗愈自己和自我调整时,我是要做好向导和教练的角色。
但眼下孩子通过读书,运动,觉察和做正念,像一些日常情绪波动,比如考差后的挫败感,写题不会的自我否认,一堆棘手问题的难以平衡等内耗。
是不需要我多插手和多说的,他自己是有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的。
而我只需要在场,倾听孩子的想法,感受,并不去给建议,也不去分析,更不去评判。

但我会在听孩子描述问题时,同步觉察孩子情绪背后的动机,然后分辨这些情绪修复的难度指数以及应对的方法。
最多,我会问孩子这些问题和情绪,你准备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和解决,有没有接下来调整的思路。
当孩子告诉我他的想法时,我就给予正面反馈:
可以按你的思路去试试,我感觉还蛮不错的。你现在的心理韧性还不错,复原力也很强,妈妈想给的建议跟你想的大差不差。
当我这么回应孩子时,他还是蛮开心和放松的,我也始终保持着松弛感,等待孩子践行后下一次反馈。
敢于放手孩子,不是不负责任,是笃定和信任孩子。
当然信任并不是盲目信任,而是在倾听孩子的过程中,已经做过预判,难度指数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的。
即便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最多也只是走一点弯路,孩子撞墙了要么会回头,要么会来让我帮助分析一下。
这时家长的出手相助,才是雪中送炭,而不是急切证明孩子不行,没家长不行的深层自恋。
保持松弛,保持观望,保持耐心,可以觉察但不可以多嘴以及过度共情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