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人工智能邂逅劳动教育
当科学探究融入红色基因
一场跨越学科边界、融合科技与劳动的
育人实践在校园精彩上演!
今年是育英学校建校77周年
77年来,育校始终将劳动教育
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北京市育英学校以“AI赋能‘劳动+科学’
红色基因浸润劳动育人实践”为主题
成功举办了劳动课程教学现场会
活动通过11节研究课展示
与劳动课程的教学实践研讨
构建起“技术赋能、红色铸魂”
的特色课程体系
为跨学科劳动育人提供鲜活实践样本
PART 01
十一节研究课
解锁劳动教育新形态
11节精彩纷呈的研究课
汇聚了“劳动+科学”的深度融合
在这里,劳动不再只是单纯的动手实践
而是在跨学科探索与智慧科学的助力下
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课堂上,老师们将劳动教育与
物理、生物等学科巧妙结合
让科学探究与劳动体验相互激发也让科学成为课堂上的“智慧助手”同学们在劳动中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在合作与创造中不断创新于一次次实践中体悟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授课教师:王娜
《当“红”不让,“智”造美味——山楂美食我烹饪》
在六年级的烹饪与营养课堂上,王娜老师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劳动课程。她以校园山楂果实为媒,串起一段关于温暖与匠心的故事。课堂上,王老师引导学生在“识山楂—探美食—做美食”的过程中,了解冰糖葫芦的文化底蕴,探索制作原理,并亲身走进学校食堂体验制作全过程。从AI互动调研,到采访厨师叔叔,从熬糖、裹糖到与同伴分享成果,学生们在一次次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与科学的魅力,展现出坚持不懈、服务他人的劳动精神。课堂真实、生动,让劳动在校园里“香甜”发生。


授课教师:邱贝贝
《校园微生物侦探——堆肥瓶的制作》
邱贝贝老师让学生化身“校园生态侦探”,从校园农场的土壤入手,利用NPK检测工具诊断肥力状况,并学习制作“定制堆肥瓶”。学生通过持续观察记录,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验证堆肥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效果。课堂不仅让学生理解微生物分解的科学原理,也在亲手实践中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让环保理念在劳动中自然生根。


授课教师:李玮琳
《校园蔬菜种植小能手——会种菜的AI诞生记》
在李玮琳老师的课堂上,四初三年级的学生们迎来了一场融合AI与农业劳动的奇妙体验。她以“如何让校园农场更智能”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搭建物联网设备,收集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形成个性化的种植数据库。通过AI语料训练,学生共同打造出“校园农场AI小管家”,实现数据化种植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科学赋能劳动的乐趣,也更加理解现代农业的科学之美。


授课教师:德妮
《指尖传承 草编生暖——校园公共空间坐垫设计》
德妮老师带领学生以“为校园座椅添温暖”为任务,从校园农场收获的玉米皮出发,在AI工具的辅助下,研究材料处理与编织原理。学生们学习传统草编技艺,体验三股辫编织,设计出兼具美感与实用性的校园坐垫。一根根玉米皮在指间传递的不仅是温度,更是育英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红色基因。课堂将科学智慧与传统技艺相融,让劳动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


授课教师:刘玉潇
《黄河流域科考方案设计与实施——科考行李整理与收纳》
刘玉潇老师以“黄河流域农业考察”为主题,将地理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在“考察任务设计”、“行程方案规划”、“农业考察工具整理与收纳”的真实任务中,引导学生基于收纳方法的归纳学习,协作完成工具箱收纳,实现“科学性+实用性”的融合,理解劳动的智慧与美感。课程让整理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一场任务导向的生活实践。


授课教师:张花
《体验农残检测师——校园农残检测员》
张花老师以“有虫眼的白菜就一定没打药吗?”这一贴近生活的问题切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索食品安全的科学真相。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农残检测的方法与快检法的检测原理。从材料整理到数据记录,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劳动习惯;从探究原理到了解国家食品安全制度,孩子们在实验中体悟“舌尖上的安全”背后的国家力量与责任。


授课教师:刘晓明
《给校园秋果穿新衣——校园秋果包装盒的制作与发布》
刘晓明老师以“校园柿子包装盒设计”为任务,引导学生融合数学、艺术与工程知识,完成一次真实的“职业体验”。学生从测量柿子尺寸、绘制展开图,到折叠粘接、加压测试,全程复刻设计师工作流程。课程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服务意识,让“劳动成果”成为校园文化的美好延伸。


授课教师:鲁婷婷
《校园柿子智慧采摘——设计制作摘果器》
鲁婷婷老师从校园真实需求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安全采摘高处果实”。她将物理、生物等知识融入劳动实践,引导学生设计并优化摘果器,理解“工具创新服务生活”的价值。课堂中,AI助学工具贯穿全过程,学生在创意与实践中树立科技强国的自信与决心,理解摘果器对减少果实损耗、保护果树的作用,感悟红色故事中“物资节约”的精神,也在“留几颗柿子在树上”的故事中,学会尊重自然、珍惜生态。


授课教师:张婷婷
《校园绿化师——嫁接技术焕新冬季校园》
张婷婷老师让学生化身“校园绿化师”,以“焕新冬季校园”为任务,学习植物嫁接技术。通过情境导入明确冬季校园绿化需求,学生借助AI检索选择蟹爪兰、长寿花为实验对象,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嫁接要点,体验科学探究与动手实践的乐趣。课程不仅让学生获得劳动技能与生物知识,也在劳动中萌发爱校情怀,理解科学精神与劳动之美的统一。


授课教师:王玉
《校园智慧搬运小能手——无人机搬运挑战赛》
王玉老师将无人机与劳动教育巧妙结合,带领学生体验一次“空中搬运挑战赛”。学生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从设计到检验、再到优化,运用物理中“平衡”“重心”等知识解决吊舱摇晃问题。在探索与试错中,学生不仅提升了科学思维与工程意识,更在劳动中体悟“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


授课教师:王友娣
《"油"焕新生 "皂"蕴匠心——手工皂的环保创新之旅》
王友娣老师用一节“废油变香皂”的课堂,点亮了劳动与化学融合的奇思妙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跨学科活动的魅力。学生在AI资料筛选与实践探索中,利用废弃油脂与碱液制作出独一无二的环保手工皂。课程引导学生学会将生活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并将成果赠予社区有需要的人,让环保理念延伸至社会服务。这堂课,让“科学”有温度,让“劳动”更有意义。
PART 02
研讨交流
AI赋能劳动教育新探索
随着研究课的圆满展示
本次现场会进入研讨交流环节
会上,多位领导与专家围绕
“AI赋能下‘劳动+科学’
红色基因浸润劳动育人实践”
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他们从课程建设、教学创新到育人理念共同探讨劳动教育在科学赋能中的新路径
这是一场思想与实践的双向奔赴
既是对课堂成果的系统总结
也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
创新方向的探索与启航
本次会议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劳动教研员陈雪梅主持。
出席活动的领导和专家有: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制订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科技融合创新研究院院长顾建军,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赵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技术教研室主任孟献军、小学劳动教研员吴洋,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德育科科长陈文远,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崔琰,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赵佳,以及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劳动教研员滕宝忠。活动还邀请了来自全市各区的劳动教研员、骨干教师及海淀区中小学劳动教师共同参加。
崔琰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嘉
宾
致
辞

AI时代为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始终将“劳动+”跨学科实践作为核心研究方向,重点探索劳动教育与科学探究、技术应用、工程设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路径。AI赋能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不仅有“体力付出”还有“智慧创造”。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服务与引领作用,为探索劳动教育新形态提供专业支撑,助力教师在实践中共同成长。
随后,顾建军教授带来了
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
的变与不变》的主报告
以宽广的视野、深厚的学理底蕴
为本次现场会的开展注入了
专业力量与思想引领
顾建军
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制订组组长
南京师范大学科技融合创新研究院院长
专
家
报
告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劳动的形态、技术特征和行为模式,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核心价值始终不变。智能化技术应作为辅助,不能取代人的主体地位;劳动教育需兼顾能力发展、社会价值和师生关系,构建“目标重组、内容重构、主体关系变化、文化重塑”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同时,应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重点,发挥AI赋能作用,防范数字劳动风险,建立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在智能时代实现创新发展。
赵佳
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
校
长
致
辞

上周五,育英学校迎来77岁生日。77年来,学校始终将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中营造接近真实职业场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不同角色与责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长期坚持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岗位课程,让学生在服务、学习、生活、宣传、卫生、志愿六大岗位中自主选择、述职与互评,在实践中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
依托校园农场、温室大棚与果树资源,学校形成了以“劳动教育+生态+科技”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播种与研究中探索植物结构、土壤改良与生态平衡,从小学到高中实现科学与劳动的融合贯通。课程立足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劳动的科学原理与生态意义,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育人路径,落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目标。
陈雪梅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劳动教研员
嘉
宾
致
辞

面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要始终思考如何让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教学,培育学生的勤学笃行、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让革命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在当下落地生根。以AI为赋能者,推动劳动与科学的深度融合,让科学探究从验证已知走向探索未知,让劳动实践从体力投入走向智慧创造。通过系统化思考与教研实践,我们要持续探索“AI+劳动+科学+红色基因”的融合路径,搭建智创劳动资源平台,推动育人方式从知识传授走向能力提升,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
赵霞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
嘉
宾
致
辞

新时代劳动教育正朝着科技融合、学科互通、价值引领的综合育人方向迈进。育英学校作为红色基因传承的学校,其“劳动+生态+课程”的课程体系在研究课中得到生动体现,不仅扎实落实红色传承,更在传承中不断探索创新,在人工智能时代走在前列。借此机会,希望大家以劳动教育为切口,探索更多可能,推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开启以课程为中心的发展之路,为首都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孟献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中小学技术教研室主任
专
家
点
评

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提出五育并举以来,劳动教育在北京市得到了持续探索和实践。海淀区在18个区县中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保证校内劳动课程开齐开足,还依托区域资源,为劳动教育及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丰富校外课程资源。育英学校承载着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现在每一位教师身上,学生骨子里带着独特的“育英气息”,这种气息源于学校对真实教育的坚守。劳动不仅是一门技能,更重要的是育人价值,旨在培养学生主动为集体、为他人奉献的意识,让所学劳动技能最终服务社会。

当AI融入课堂,科技更有温度
劳动更具创造,学校用一节节
融合“AI+劳动+科学”的创新课程
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
在劳动中思考,在创造中成长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
跨学科劳动教育
以AI为翼、科学为基、红色为魂
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塑造美好品格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