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小学语文课堂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镜头里,老师郑重提醒学生,日常表达应多讲“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而非张口就是“包的”“写不了一点”“666”这类内涵浅显的网络热梗。这一幕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网络时代的语言困境——在碎片化、简略化的网络用语裹挟下,不少中小学生的表达日渐贫瘠,本可承载深邃思想的语言,正被流于表面的段子式表达悄悄替代。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当语言变得匮乏,思维也会随之失去锋芒。这些看似有趣的表述,实际上正悄悄腐蚀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网络热梗本是趣味简语,能帮人快速融入群体、找到认同,可一旦不分场合地滥用,就会沦为“烂梗”——词失本意,只剩空洞模仿,交流也变得肤浅。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三观”建立时期的小学生们,他们尚未建立起有效辨别良莠不齐的网络流行语的意识,只是一味地跟随“潮流”、盲目跟风。
网络热梗如同“预制菜”,看似色泽味美、方便快捷,实则新鲜耗损、营养减半。长期依赖抽象概括的网络用语,会使得孩子们逐渐丧失描述细节的能力,例如,看到美景时,只能想到“yyds”,而无法脱口而出“湖光山色”“姹紫嫣红”“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归根结底,这种现象的泛滥是由网络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引导不力导致的。现如今,各大短视频平台为追求信息传播的快速度、高效率,常鼓励用最简练的文字快速抓住用户眼球,因此完整而富有传统美感的表达在这种社交环境下反而显得有些冗余。其次,家庭中家长自身讲话随意,忽视了孩子日常的语言文字积累等,都是导致“网络失语症”泛滥的原因。
那么,如何破局,改善甚至规避“网络失语症”呢?答案是多方合力,让语言回归“本真质感”。家校携手,共塑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与鉴赏力,例如开展家庭书籍分享会或校园每日美文分享,让茶余饭后的闲谈不只停留在家长里短,而是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切身体会语言的韵律美与逻辑美,自觉而自然地远离“语言惰性”。此外,各大社交平台也应进一步规范审核机制,对过度使用低俗、简略网络用语的内容进行合理调控,将流量与数据推送给更有深度的文化类作品,营造良好健康的语言传播环境。
“网络失语症”的蔓延,正是对我们日渐忽视语言文化的深刻警示。人民日报指出,我们应重识书写价值、记忆力量,勤思考、多记忆、常背诵——从当下开始主动纠偏、积极改变,一切仍为时不晚!
(指导老师:高敏)
*文内作品系第六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上一篇:邗江“普公英”燃动少年心
下一篇:“综评”之路该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