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庄户人的观点:教书的是老师 育人的是父母
“教书的是老师,育人的是父母”,此语虽简,却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中两个关键主体 —— 教师与父母各自的侧重与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下一代这一宏伟事业中,教师的教书与父母的育人相辅相成,共同编织成孩子成长的锦绣前程。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站在教育的前沿阵地。他们凭借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系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启一扇扇智慧之门。从基础学科的文字、数字、公式,到前沿领域的科学探索、文化剖析,教师将人类文明的精华,有条不紊地传授给莘莘学子。课堂上,他们通过生动的讲解、精彩的演示,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与追求。教师的教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拓展。他们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素养,成为学生心中敬仰与效仿的榜样,默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理想。
然而,育人的重任绝非仅靠教师就能完成,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形成方面,扮演着无可比拟的关键角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孩子的首任教师且是终身教师。从孩子牙牙学语时的品德启蒙,到青春期的心理引导,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教会孩子诚实、善良、宽容、责任等基本品德。孩子从父母对待长辈的孝顺中学会感恩,从父母处理邻里关系的友善中懂得和谐相处,从父母面对困难的坚韧中汲取勇气与毅力。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能够敏锐地察觉孩子情绪的细微变化,及时给予关爱与疏导,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情感上的滋养、品德上的熏陶和人格上的塑造,是学校教育难以全面覆盖和深入渗透的,唯有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智慧能够做到。
当教师的教书与父母的育人紧密结合,便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父母若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关注孩子的学业进展,在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将有助于强化孩子的学习效果,让教师的教导得以更好地落地生根。而教师若能与父母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将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给予孩子更具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便能与父母的育人工作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倘若教师只专注教书而忽略育人职责,或者父母将教育责任完全推诿给学校和教师,那么孩子的成长便可能出现失衡与缺失。可能会培养出知识丰富但品德欠缺、心智不成熟的个体,难以适应社会的复杂需求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教师与父母在教育中的角色虽有所不同,但目标一致、使命相连。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往往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不自觉地弱化了育人的重要性。我们应当重新审视 “教书的是老师,育人的是父母” 这一理念,珍视教师与父母各自的独特价值,促进两者的深度合作与协同育人。让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关注学生的品德成长;让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重视知识学习环境的营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打造一个完整、优质的教育生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的繁荣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师教与亲育的共同呵护下,绽放出最绚丽的人生光彩,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平凡的世界》续集《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