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的团队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中央民大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2025年【中央民族大学624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1.《走绛州》
《走绛州》是一首民歌。从地域背景来说,“绛州”在今山西新绛县。这首民歌展现了山西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歌曲风格上,它属于典型的汉族民歌,节奏明快有力。歌词简单质朴却极具画面感,像是一幅生动的民间生活画卷。旋律上,它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格,音域跨度等特点使其易于传唱。其主题通常被认为是表现劳动者挑着担子赶路的情景,体现出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在劳作过程中的乐观情绪,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和民间音乐文化。
2.《喜相逢》
《喜相逢》是一首著名的传统乐曲。从乐器演奏角度看,它主要用笛子演奏,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在乐曲结构方面,采用了民间变奏手法,通过不断的变奏来发展主题。在风格上属于北方民间乐曲风格,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主题是描绘亲人或友人久别重逢的欢乐场景,通过音乐可以感受到那种喜悦、激动的情绪。其乐曲发展过程就像两人相遇后的交谈,情绪层层递进。《喜相逢》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还对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传统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
3.联八句
“联八句”是山歌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等地。它由八句唱词构成,在结构上颇具特色。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四句常为起兴、铺垫,引入主题,词句较为宽泛、自由,可描绘场景、抒发情绪等,类似一般山歌开篇;后四句则着重抒情表意,紧扣核心内容,情感更为浓烈。演唱时,歌手凭借高腔、平腔等丰富唱腔,展现其婉转悠扬或高亢激昂。内容多源于民间生活,像男女爱情、田间劳作、民俗节庆,承载着当地民众的生活百态与质朴情感,是地域民俗文化的鲜活载体。
4.金橄榄
“金橄榄”是一种民歌的结构形式。在结构上,它的形状如同橄榄,中间部分较为庞大。开头部分通常会引入主题,以简洁的语句引起听众兴趣,像是橄榄的尖端部分。中间则是核心内容,通过反复、扩充、变化等手法,对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这部分就像橄榄丰满的中部,例如歌词可能会从不同场景、情感来展现主题,使内容更加丰富饱满。结尾部分进行收缩,对之前的内容进行总结或升华,就如同橄榄的另一尖端。这种结构使得民歌在演唱时更有层次感和动态感,是民间音乐智慧的体现,有助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内容。
5.梅兰芳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京剧世家,在旦角的表演上独树一帜。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婉转妩媚,例如在《贵妃醉酒》中,其唱腔的高低婉转将杨贵妃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表演风格注重神形兼备,融合了唱、念、做、打多种技艺。在舞蹈方面,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舞蹈动作,如《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梅兰芳积极推动京剧走向世界,让西方观众也领略到京剧的魅力。他还培养众多京剧人才,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
6.箭歌
箭歌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歌类型。从地域分布来讲,主要流行于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藏族等。它的产生与狩猎生活紧密相关,名字中的“箭”就体现了这一点。箭歌的歌词内容常常涉及狩猎场景,像描绘射箭的动作、追踪猎物的过程等。在音乐风格上,其节奏明快有力,旋律通常比较高亢、激昂,这与狩猎时紧张、兴奋的情绪相呼应。例如藏族箭歌,演唱时声音嘹亮,有很强的穿透力,且往往伴随着舞蹈动作,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的豪迈奔放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7.弹词开篇
箭歌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歌类型。从地域分布来讲,主要流行于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藏族等。它的产生与狩猎生活紧密相关,名字中的“箭”就体现了这一点。箭歌的歌词内容常常涉及狩猎场景,像描绘射箭的动作、追踪猎物的过程等。在音乐风格上,其节奏明快有力,旋律通常比较高亢、激昂,这与狩猎时紧张、兴奋的情绪相呼应。例如藏族箭歌,演唱时声音嘹亮,有很强的穿透力,且往往伴随着舞蹈动作,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的豪迈奔放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8.花音,苦音
花音和苦音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两种音乐色彩。花音也被称为“欢音”,其音乐色彩较为明朗、欢快。在音阶构成上,它的旋律中较多地使用了大三度和纯五度等音程,使得曲调听起来比较明亮。通常用于表达喜悦、欢快、活泼的情绪,比如在一些节日庆典或者表现欢乐生活场景的戏曲、曲艺中经常出现。苦音也叫“哭音”,音乐色彩相对暗淡、哀伤。在音阶结构上,其半音和微分音的运用较多,旋律更加曲折,音高变化细腻。这种音乐主要用于表达悲愤、哀怨、忧伤的情绪,像在悲剧性的戏曲情节中常常会听到苦音,能深刻地渲染悲伤的氛围。
简答题
1.梆子腔的腔儿
梆子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其“腔儿”有诸多特点。首先,梆子腔的腔儿具有高亢激越的特点。它的音调较高,发声刚劲有力,这主要是因为它以硬木梆子击节,这种强烈的节奏使得唱腔带有一种激昂的情绪。例如秦腔作为梆子腔的典型代表,其“腔儿”在演唱时声震屋瓦,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西北人民豪迈、奔放的性格特点。其次,其腔儿的节奏非常鲜明。“腔儿”的节奏类型多样,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而且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通过节奏的变化可以巧妙地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情境。如紧打慢唱的形式,让演员在快速的梆子节奏背景下,能够自由地拖长腔调,使表演张弛有度。再者,梆子腔的腔儿在旋律上具有跳进的特点,音程跨度较大。这种旋律走向使它的唱腔富有棱角,区别于一些婉转柔和的腔调,听起来更加硬朗,表现力更强。并且,不同地区的梆子腔在“腔儿”上也会结合当地的方言特色,形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唱腔。
2.京韵大鼓的发展阶段
京韵大鼓的发展历经多个重要阶段。 早期孕育阶段,它脱胎于木板大鼓,清末时,艺人胡十、宋五、霍明亮等对其改造,融入北京的方言声调,初步具备京韵特色,为后续发展奠基。发展成熟阶段,刘宝全堪称关键人物。他博采众长,吸收京剧、梆子等戏曲养分,革新唱腔,丰富表演形式,创造出慢板、紧板等多种板式,让京韵大鼓的音乐体系完备,艺术表现力大增,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大鼓艺人,也使京韵大鼓走向成熟,红遍京津。繁荣鼎盛阶段,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白云鹏、张小轩等与刘宝全形成不同风格流派。白云鹏嗓音宽厚,擅用 “平腔” 抒情;张小轩则豪迈粗犷。众多艺人频繁演出,唱片业兴起助推传播,京韵大鼓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北方曲艺的代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传承创新阶段,政府扶持下培养新人,整理传统曲目,创作反映新时代的作品,如《珠峰红旗》,让京韵大鼓持续焕发生机,传承至今。
3.丝竹乐的特点以及分类
丝竹乐是中国传统器乐形式,有着鲜明特点与多样分类。 其特点首先体现在乐器组合上,以丝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为主,如二胡、琵琶、古筝等丝类,搭配笛、箫等竹类乐器,音色互补,融合出悠扬、清婉的音响效果。演奏风格细腻柔美,注重旋律的雕琢,音符间过渡自然流畅,常运用颤音、滑音等技法增添韵味。节奏上,较为轻快舒缓,不强求强烈的节拍冲击,给人以从容、闲适之感。从分类来看,江南丝竹极具代表性,流行于江南地区,曲目有《中花六板》等,曲调婉转,多描绘江南水乡的柔美风情;广东丝竹又称粤乐,受地域文化影响,融入高胡等特色乐器,音色更为明亮华丽,节奏稍显活泼,像《步步高》尽显岭南的蓬勃朝气;还有福建南音,虽称 “南音”,实质也是丝竹乐,保留古老的音乐风格,唱腔与器乐结合,在闽南、台湾等地广泛流传,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4.走西口的文化融合
“走西口”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带来了深刻的文化融合。
从地域文化角度看,西口之外多为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走西口的山西、陕西等地汉人带去了中原农耕文化。在生产方面,将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改变了当地单纯的游牧生产模式,开始出现农耕与游牧并存的景象。饮食文化上相互渗透,汉人学会了制作奶制品,如奶茶、奶豆腐等,而少数民族也接纳了面食,像饺子、面条融入日常饮食。 艺术领域同样有融合,山陕地区的民歌、戏曲与蒙古族的长调、呼麦交流碰撞。走西口的民歌唱词中融入了对塞外风光的描绘,曲调吸收了蒙古族音乐悠扬开阔的风格,形成新的音乐特色。戏曲表演形式也有所改变,加入了蒙古族舞蹈动作元素,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民俗方面,在婚丧嫁娶等仪式上,双方相互借鉴,汉族的传统仪式融入了蒙古族的祝酒、献哈达等习俗,少数民族也借鉴汉族的一些礼仪细节,促进了民族间的理解与团结,铸就独特的西口文化。
(点击试听↑↑↑)
论述题
1.秧歌,花灯,采茶的演唱与民间音乐的关系
秧歌、花灯、采茶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民间音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秧歌与民间音乐
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形式,起源于南宋时期的村田乐。经过千年的发展,秧歌逐渐从伴随劳动生活的小曲演变为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并进一步向小戏过渡。秧歌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和地秧歌。其中,地秧歌是最常见的形式,不踩高跷,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等地。秧歌的音乐特点鲜明,以节奏感强、旋律欢快著称。其伴奏乐器主要包括锣鼓、唢呐、笛子等,这些乐器的组合使得秧歌音乐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不失欢快热烈的氛围。秧歌的表演内容多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具有反抗封建统治、歌颂农民起义的内容。特别是在1942年的“新秧歌运动”中,秧歌被赋予了新的革命内容,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进一步丰富了其音乐表现力。
花灯与民间音乐
花灯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云南、贵州等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花灯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灯舞、集体歌舞和小型歌舞。其中,灯舞是最古老的表演形式,表演者手持各种彩灯,载歌载舞,场面热烈。集体歌舞则多为自娱性舞蹈,参与人数众多,情绪热烈。小型歌舞则多为男女二人或两男一女、两女一男表演情节简单的小歌舞,穿插花灯衬舞。花灯的音乐特点在于其结构短小、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情绪活泼。花灯音乐多采用五声徵调式和羽调式,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花灯的伴奏乐器通常包括胡琴、月琴、三弦、笛子等,有时还会使用少数民族乐器。花灯音乐在吸收各地山歌、小调的基础上,根据歌舞的需要加以改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采茶与民间音乐
采茶戏起源于南方的采茶活动,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采茶戏的音乐特点鲜明,以民间小调为主,曲牌丰富多样,包括杂曲类、小调类、茶腔类等。其中,茶腔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具有浓郁的田园乡野气息和江南戏曲特色。茶腔的音乐通常以“茶”为主题,如《摘茶》、《炒茶》等,这些曲目生动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多样,通常以男女对唱、对舞为主,演员常用折扇、手帕等道具表示情感。
秧歌、花灯、采茶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表演形式上各具特色,而且在音乐上也展现了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魅力。
2.论述阿炳作为优秀民间艺人,他的作品对传统音乐的发展
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阿炳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民间艺人。他不仅以其独特的音乐才华和深邃的艺术造诣,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更以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展现了民间艺术家的坚韧与执着。
阿炳的代表作品包括《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其中,《二泉映月》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瑰宝”。这首曲子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阿炳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阿炳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保留了传统音乐的特点,还在内容上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现实。他的音乐语言质朴而真挚,既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又有北方大地的豪迈。
阿炳对传统音乐的影响
传承与发展:阿炳的作品深深植根于江南民间音乐,但他并未拘泥于传统,而是大胆创新。他将民间音乐的精华与个人的创作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这种传承与发展的结合,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情感表达:阿炳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展示,更是情感的抒发。他的每一首曲子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无论是对生活的热爱,还是对社会的批判,都能引起听众的共鸣。这种情感表达的深度,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社会意义:阿炳的音乐创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经历,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黑暗社会的抗争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
国际影响:阿炳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走出国门,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认可。《二泉映月》等曲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演奏,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张名片。
阿炳的一生虽然充满坎坷,但他的音乐作品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他不仅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更是传统音乐的革新者与传承者。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宝库,也为后世的音乐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