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衡阳师范学院考研的团队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衡阳师范学院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衡阳师范学院616中西方音乐史】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
1.萧友梅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驱者、作曲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和德国,系统学习音乐理论与作曲技术。回国后,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 —— 国立音乐院(现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其创作融合中西音乐元素,作品有《问》等。在音乐理论方面也有诸多著述,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培养了众多优秀音乐人才,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影响深远。
2.《碣石调.幽兰》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文字谱,相传为南朝梁代丘明所传。“碣石调” 是曲调名,“幽兰” 为乐曲表现内容,借幽兰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此曲以文字详细记录弹奏指法,其音乐风格独特,旋律委婉深沉,在古琴艺术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研究古代音乐的旋律、调式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
西方音乐史
1.奥尔加农
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 —— 奥尔加农,诞生于 9 世纪的欧洲。起初,它只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简单地在其上方或下方添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形成朴素的二声部音乐。但随着时间推移,声部逐渐增多,从二声部发展到三声部甚至更多,音乐形式变得愈发复杂多样。奥尔加农的出现,如同在音乐领域开启了一扇新大门,为西方复调音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根基,引导音乐走向多声部的丰富世界 。
2.康塔塔
康塔塔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体裁,起源于 17 世纪的意大利。它通常融合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由管弦乐队进行伴奏。其题材广泛,既有宗教题材的庄重神圣之作,如巴赫的宗教康塔塔;也有世俗题材的生活风情之曲,像一些描绘爱情、自然风光的作品。音乐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能生动展现故事或情感。在发展中,不同国家和地区赋予它独特风格,是西方音乐重要的声乐体裁,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 。
3.阿夫洛斯管
阿夫洛斯管是古希腊的一种双簧类管乐器,在当时音乐文化中地位显著。它常现身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以其高亢明亮、穿透力强的音色,为仪式增添神秘热烈氛围。乐器外形呈长管状,上面分布多个按孔,演奏者通过灵活按孔和控制吹气力度、角度来改变音高。在古希腊,它与里拉琴分别代表着不同音乐风格,共同构建起古希腊音乐的主要乐器类型,承载着古希腊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
4.新古典音乐
20 世纪初兴起的新古典音乐流派,是对后期浪漫主义过度夸张与情感宣泄的一种反思与革新。它主张回归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形式与结构,追求音乐的均衡、理性和客观性。在创作中,作曲家们常借鉴古典音乐的曲式、体裁,如采用交响曲、奏鸣曲的结构框架,同时融入现代音乐技法,像新颖的和声运用、节奏变化等。斯特拉文斯基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为西方音乐发展注入全新活力,让古典音乐在现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
简答题
中国音乐史
1.简述姜夔的艺术创作
姜夔作为南宋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与词人,其艺术创作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独特魅力。在诗词创作领域,他的作品风格清峻,意境幽远,语言优美且富有韵律。以《扬州慢・淮左名都》为例,通过今昔扬州城的鲜明对比,深刻抒发了黍离之悲,词风空灵蕴藉,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在音乐创作方面,姜夔的自度曲成就斐然。他的自度曲多围绕伤春悲秋、感叹身世等主题展开,将音乐与诗词完美融合。像《暗香》《疏影》这两首作品,旋律极为委婉细腻,节奏舒缓悠扬,凭借独特的音乐语言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姜夔十分注重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在乐律、宫调等方面有着深入且独到的研究。他的这些探索不仅为当时的音乐创作带来新的活力,更为后世音乐创作和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对中国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深远。
2.评论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旋律来看,他创作的旋律优美流畅,极具歌唱性,能够精准地贴合歌词所营造的意境与蕴含的情感。就拿《玫瑰三愿》来说,旋律婉转曲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玫瑰渴望青春永驻、不受风雨侵袭的美好愿望。在和声运用上,黄自巧妙地借鉴西方大小调和声体系,同时大胆融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使得和声既拥有丰富多变的色彩,又不失浓郁的民族风格。在曲式结构方面,他严格遵循西方传统曲式规范,整体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分明。黄自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借景抒情的佳作,也有饱含爱国情怀的经典,比如《抗敌歌》,以激昂奋进的旋律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黄自将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术与中国民族音乐特色有机结合,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发展筑牢根基,对后世众多作曲家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在中国音乐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简述《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
《黄河大合唱》具备鲜明且独特的艺术特征。在音乐素材选取上,它大量吸收了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元素,像充满力量感的船夫号子等,使得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旋律角度分析,其旋律激昂慷慨、气势磅礴。《黄河船夫曲》中紧张激烈的旋律,生动地展现出黄河船夫在汹涌波涛中与风浪顽强搏斗的英勇场景;而《黄河颂》雄浑壮阔的旋律,则尽情歌颂了黄河的伟大以及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在演唱形式上,这部作品巧妙融合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不同演唱形式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营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层次和强烈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在情感表达方面,作品以黄河为象征,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伟大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黄河大合唱》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西方音乐史
1.简述意大利“新艺术”的风格特点
意大利 “新艺术” 是 14 世纪音乐领域中一场意义重大的变革。在节奏方面,它彻底突破了以往较为刻板的节奏模式,积极采用更为复杂多变的节奏形式,其中等节奏型的运用尤为突出,这使得音乐节奏充满活力与独特的表现力。在旋律上,旋律变得更加自由灵活,线条起伏明显增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稳进行方式,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情感表达深度。在和声方面,虽然依旧以传统和声为基础,但已经开始大胆尝试一些新的和声组合,为和声色彩增添了更多变化。在记谱法上,“新艺术” 时期取得了重大进展,发展出更为精确的记谱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记录音乐的节奏、音高和时值等关键要素,为音乐创作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音乐体裁方面,诞生了牧歌、猎歌等新的体裁,这些体裁具有鲜明的世俗化特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人们的内心情感,有力地推动了音乐从以宗教为主逐渐向世俗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为西方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论述题
中国音乐史
1.论述我国乐律学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乐律学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推动了音乐的发展,还在理论上深化了人们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从先秦时期的“三分损益法”到明代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乐律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智慧与创新。
乐律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管子·地圆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是中国最早的数学求律方法,通过将弦长三等分,增加或减少弦长的三分之一来生成新的音高。这种方法能够生成五声音阶,但存在八度不协和的问题,无法实现黄钟的完美回归。汉代律学家京房对此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六十律的理论,试图解决“三分损益法”的局限性。
到了明代,乐律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朱载堉在其著作《乐律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十二平均律的概念,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朱载堉打破了传统的“黄钟九寸”法则,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实现了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等分,解决了“三分损益法”带来的不协和问题。这一理论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世界音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乐律学的主要成就
乐律学在音律计算、乐器制作和音乐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首先,在音律计算方面,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为音乐的调式转换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十二平均律使得不同调式的音乐可以在同一乐器上自由转换,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其次,在乐器制作方面,乐律学的发展推动了乐器的标准化和多样化。古代的琴、瑟、筝等乐器在制作过程中都严格遵循乐律学的原理,确保音高的准确性和音色的和谐。例如,古琴的弦长和琴码位置的设定,都是基于乐律学的精确计算。
最后,在音乐理论方面,乐律学的研究为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乐律全书》不仅详细介绍了乐律的计算方法,还探讨了音乐的美学原则和表演技巧。这些理论不仅指导了古代音乐家的创作实践,也为后世音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乐律学的影响与意义
乐律学的发展不仅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十二平均律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钢琴和其他键盘乐器的设计,成为现代音乐的基础之一。此外,乐律学的研究还促进了跨文化的音乐交流,使中国的音乐理论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传播。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乐律学在音律计算、乐器制作和音乐理论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推动了音乐技术的发展,还深化了人们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乐律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人类音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音乐史
1.论述柴可夫斯基音乐的艺术成就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末俄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其音乐作品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柴可夫斯基不仅继承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统,还深受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情感深度与独特风格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他的交响乐、芭蕾舞剧和歌剧等作品中,情感的表现尤为突出。例如,《第六交响曲“悲怆”》被认为是柴可夫斯基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中充满了对生命、死亡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结构紧凑,情感层次丰富,从激昂到忧郁,再到最终的绝望,展现了作曲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同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也以其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戏剧性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柴可夫斯基对舞蹈音乐的卓越掌控能力,还通过音乐传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故事背景。特别是《天鹅湖》中的主题旋律,如“四小天鹅”和“白天鹅主题”,至今仍被广泛传唱,成为经典之作。
二、结构严谨性与旋律创作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不仅情感丰富,其结构也极为严谨。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多样化,从大型交响乐到小型室内乐,每一种形式都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例如,《第一钢琴协奏曲》不仅旋律优美,结构也非常严谨。这部作品的三个乐章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叙事。柴可夫斯基在旋律创作方面的才华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他能够将简单的旋律发展成复杂的音乐结构,同时保持旋律的清晰和美感。
此外,柴可夫斯基的室内乐作品同样值得关注。他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如歌的行板”是一段广为人知的旋律,其深情而优美的旋律不仅在音乐会上经常被演奏,还在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中被引用,成为经典之作。
三、对后世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俄罗斯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俄国作曲家都受到了柴可夫斯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也能看到柴可夫斯基的影子。
此外,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领域,如电影、戏剧和舞蹈等。他的音乐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还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柴可夫斯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更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
结语
综上所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风格、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旋律,为世界音乐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的音乐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更在情感层面上触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后世音乐发展的深远影响。他的音乐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爱好者,成为永恒的经典。
上一篇:投师问录:开启高考志愿规划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