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奇峰
“三全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其核心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要义是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三全育人”理念,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目标,是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坚持全员育人,构建教育共同体,共绘成长蓝图。“全员育人”的要素是人,强调人人都是育人主体。高校全体教职工都应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自觉在本职工作中对学生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价值引领。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同时,实施“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课导师和一名思政导师,形成“专业+思政”的双导师指导模式,既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又重视其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加强辅导员队伍思政能力建设。通过系统培训、科学考核等手段,提升辅导员队伍思政理论素养和思政教育实践能力,确保其在日常管理和学生服务中能够发挥正向的思想引导作用,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高质量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健全优秀校友联系方式、成长经历和成功案例的动态收集与更新机制,建立校友资源库,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举办讲座等活动,分享其成长经历、职业经验和人生感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在校学生提供宝贵经验。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与艺术设计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建立联系,邀请其加入教学资源库,为教学提供行业前沿动态指导,并与高校师生共同开展项目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了解行业规范,提升职业素养。
坚持全过程育人,关注成长每一步,助力全面发展。“全过程育人”的要素是时间,强调持续性。要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向前延伸至入学教育,向后拓展至职业指导。在入学教育阶段突出思政引领。一是设计涵盖专业认知、大学学习方法、职业规划等内容的导入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发展趋势、专业发展前景,以及设计专业的社会责任,使其快速融入大学生活,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二是结合时事热点,定期举办主题教育讲座,如“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艺术设计与社会责任”,通过生动案例和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在专业教学阶段突出思政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应穿插设计伦理、设计美学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设计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在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等创新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设计任务,在实践中深化其对设计理论、理念与方法的理解。在社会实践上,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美化设计”“社区环境改善”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社会服务工作中体验思政理论真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在职业指导阶段突出思政提升。一是强调思政导向。邀请行业专家传授求职技巧,分享职业发展路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思考如何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赢。二是强化思政实践。在实习实训中,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职业精神,努力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设计专业人才。
坚持全方位育人,拓展教育边界线,集聚发展合力。“全方位育人”的要素是空间,强调“三全育人”的全面性。要打通校内外、课内外、线上线下等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除了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环节渗透“三全育人”理念外,还应将其贯彻至科学研究、学生管理、网络平台等各个方面,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在科研育人方面,确定选题时要鼓励学生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关注社会热点、文化传承等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话题;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调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要求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果转化时要引导学生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行业的认知和理解。在管理育人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以制定班级公约、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并通过班级竞赛、团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避免不良思想的渗透和影响,确保社团活动健康有序进行,充分发挥社团在全方位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在网络育人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建立专门的网络育人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官方网站等,定期发布思政文章、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思考人生;建立健全网络教育监管机制,对网络平台的内容、活动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作者为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