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跟大家说一个大逆不道的话题。
上来就放句狠话—— 千万不要养出一个道德感太强的孩子。
如果你有一个孩子,那你一定要告诉TA:
同意是可以收回的;
答应的事是可以反悔的。
在三观尚不成熟的童年阶段,家长的这份告知,很重要。
虽说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说话算话、信守承诺确实很重要。
但对三观还不完善的娃,如果把这个信念用到极致,反而会给孩子未来的性格埋下隐雷。
一、 什么情况下,同意是可以收回的
事情是发展中的,生活是充满变数的,当变化出现时,你就可以重新考虑,收回同意。
比如:
1、条件变了
答应陪好朋友见校外的朋友,结果发现人家约的是晚上的饭局,而且还叫了一桌陌生男生;
跟朋友约好了周末一起玩,但到了当天朋友却提议到河面上去滑冰;
同学请求你帮忙你答应了,但最后发现他是想考试时让你帮忙递小抄;
朋友被欺负,答应帮她“讨回公道”,结果发现是霸凌他人。
被对方激将,答应自己也敢逃学、抽烟,事后清醒,觉得自己当时上头了。
2、误判自己的能力
答应妈妈玩完玩具立马收拾;
答应寒假第一周就写完所有作业;
答应永远不挑食,妈妈做什么饭都吃。
3、完全不对等的情况
在幼儿园被大孩子诱惑,答应了对方用一个奥特曼贴纸,交换新买的机器人。
答应朋友送她一个生日礼物,对方开口就想要自己一千多的电话手表,自己过生日时对方只送了一个玩具小熊;
他答应你的事情从不放心上,你随口应的一件事就都上纲上线。
4、承诺本身就不合理
答应朋友偷拿妈妈手机出来,一起打游戏到天黑。
答应朋友跳墙逃课出去玩;
答应朋友永远和他第一好,不会跟别人玩
……
看到这,是不是就恍然大明白了?
道德感是个好东西,但不能让它成为绑架孩子的工具。
如果一味要求「说到就要做到」,孩子就会默认“反悔=不守信=被讨厌”,那么他就会不敢收回同意,被迫履诺。
“你答应过借我玩具,不借就是骗子!”孩子即使不愿意,也可能被迫交出玩具。
“你都说了会帮我写作业的,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实际上孩子可能只是随口一说。
“你答应过永远站在我这边,有事儿你一定帮我出头的。”孩子即使不想上手,最后还是选择了一起霸凌 群殴他人。
社会本就是复杂的,人心更是。
所以,一定要从小让孩子知道:
「同意也是可以收回的,答应的事也是可以反悔的」
当条件变了,对方变了,或者你变了,这些同意都是可以厚着脸皮收回的。
如果真的是自己的原因反悔,那就诚恳地沟通、道歉,并积极地承担后果。
诚实沟通 + 补救措施。
“我答应陪你见男友的时候,并不知道要晚上去,以及并不清楚还有其他陌生男生,这让我觉得不太安全,抱歉,我不能陪你去了”
“我确实答应帮你办件事,但我不想干明知道错误的事。作弊违反校规,我确实干不了。”
我真的不能下手,我妈要知道我霸凌了别人,真的会打死我的。
说到做到很重要,但前提是双方心智成熟、势均力敌、三观都正确。
说话算数很重要,但它不是被别人道德绑架的工具,保护自己的感受、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很重要。
比起一味要求孩子“说到做到”,我们更应该教会孩子区分“诚信”与“盲目妥协”。
而不是被道德感绑架,做出自己负担不了的牺牲,违背内心做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二、 生活中该怎么引导?
对外社交,我们可以提醒孩子,同意是可以收回的。
对内养育,咱也不能随意套路孩子。
越想要孩子“说话算话”,越不要用歪路子套路孩子。
仔细想一想,孩子说话不算话的情况,一般会出现在什么时候?
是娃会上赶着说,“来,妈妈,我今天必须给你一个承诺,我一定要周五写完作业,我这回拿出来玩具一定放原处”吗?
肯定不是!
大多时候,承诺其实来自于,父母想让孩子答应一些事的时候。
比如,周末爸爸妈妈都有时间,如果你能提前把作业写完,我们就出去郊游。
比如,你想做手工,那做完之后,你要自己把东西收好!
比如,那你说玩多久?你自己说的哦,一个小时到了你必须主动回家写作业!
一旦发现孩子没做到或没做好,就立马拿出之前的“承诺”给孩子上价值,站在道德制高点“教育”孩子。
“你自己答应的,怎么又说话不算数了”
“说好了玩一个小时就回家的,你又想耍赖”
“你答应的事永远做不到”。
这不就是给孩子设了个套,给孩子钻嘛。
说实话,挺不厚道的。
没有人能够永远「说到」的,就能「做到」,更别提孩子了。
你觉得自己能“套住”孩子,为自己省点麻烦,也期盼培养出一个说到做到的孩子。
但这事儿,其实怎么怎么算都是赔本买卖。
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和自制力根本没有清晰的认知,甚至可以说是盲目的自信。
不然为什么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呢?
答应时,是真的觉得自己能做到,至于能不能做到,就像薛定谔的诺言一样,充满不确定。
所以,这事儿有一半的概率,是失败。
你可能觉得,失败了让孩子知耻后勇,下次他才有动力做到啊。
可拉倒吧!
羞耻感,才是自律最大的天敌。
一个人只有感受好的时候,才有可能变好。
如果父母总是脱口而出“你怎么又说话不算话”,孩子三天两头就产生一股子“做不到的”内疚感和羞耻感,觉得——
“我又没写完”
“我又忘收拾”
“我又……”
不用任何人“明示”,这种持续的负反馈,迟早能让孩子给自己焊上“我干啥啥不行”的标签。
所以,别总想着用“你要说话算话”套路孩子。
真正聪明的父母,从不不诱导、威逼、利诱孩子做他不情愿、做不到的承诺;那孩子自然不会有“说话不算话”的体验;他就不会有“我怎么答应了总做不到的”自我评价。
不仅如此,更精明的父母,反而会弱化孩子“做不到”、“反悔了”(非故意的)这件事。
退一万步说,娃对自己没清晰的认识,你对自己娃还不清楚嘛?
哪些事孩子能做到,哪些事他说了也压根做不到,都是从孩子过来的,咱们心里能没谱吗?
可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可能是诱惑太大他无法抵抗。
总之,事实和想象它是有差距的。
他做不到如果是既定事实,那伤害就该降到最低, 你不过分重诺,孩子就不会过分察觉自己失诺。
所以,真不能没坑硬挖!
哪怕孩子主动找你承诺,咱也姑且先听着,能做到最好,做不到也别太上纲上线。
既减轻孩子的负罪感,也少给自己添堵~
姐妹们说,是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