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当前,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引入并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多维度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教师授课方式方法,提升思政课育人温度。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注意力特征要求知识资源供给由“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转变,教学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助力思政课教师创新授课方式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共鸣,从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温度。其一,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实时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智能嵌入更多精准有效的互动环节,如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实时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实现引导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有机结合,保持师生之间价值与情感相连接的温度。其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偏好和认知水平,为教师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选择,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兼顾对授课对象的“群体画像”与“个体画像”,实现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保持师生之间共性与个性相融合的温度。其三,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即时性、便捷性和广泛性的技术优势,可以及时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社会热点和时事动态汇集、整合、加工并融入思政课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前沿性,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打破新知识资源传递传播的滞后性,保持师生之间旧知识与新内容相碰撞的温度。
——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拓宽知识资源获取渠道,提升思政课价值厚度。生成式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汇集与整合再生能力,极大地拓宽了知识资源获取渠道,通过更加丰富饱满的知识资源“生成式”供给,提升了思政课的价值厚度。其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了对海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的检索与整合,精准筛选与思政课程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素材,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资源库,使思政课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增强思政课学理、政理、事理的素材资源,支撑提升了思政课育人的价值厚度。其二,生成式人工智能擅长跨领域的数据分析与整合,通过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为思政课提供新颖、独特的视角和素材,思政课的内容得以超越传统知识体系边界,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交叉融合,通过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科视野与思维框架,提升思政课育人的价值厚度。其三,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用户与机器之间的共创和共享,能够鼓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知识资源的生成和分享中来。通过搭建智能化的共创平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以及跨校际、跨地域之间均可以实现知识资源共融共创,通过构建开放与共享的知识资源生态,提升思政课的价值厚度。
——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提升思政课情感热度。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师生互动与环境间的耦合关系,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游离于教学环境之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打造沉浸式教学体验提升思政课的情感与情绪价值,让思政课保持热度。其一,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重现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场景:即使身在课堂,学生也可以“亲历”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的英勇奋斗;即便讲授的是抽象的学理、政理,学生也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感知和理解,通过提高参与度和体验感,增强思政课的情感热度。其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构建高度仿真的情境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例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政府官员、企业家、普通市民等,参与做出社会治理决策,通过情景模拟演练,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多角度理性地观察社会现象,通过沉浸式的“学以致用”和“学以践行”提升思政课的情感热度。其三,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实时分析与反馈能力,能够基于对学生个体学习进度与成效的实时监测,深入解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与认知状态,为教师提供丰富而精确的学情反馈,教师可以借此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沉浸式体验式学习场景设计,确保思政课内容既符合教育目标,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心理特征,通过对学生现实与心理需求的实时关注及反馈,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情感热度。
(作者单位: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西安交通大学〉)